在“十四五”的壮阔征程上,我们既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书写者。这一时期,东营区步履坚定,将地方发展汇入国家进步的宏大浪潮,在每一个关键领域中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诠释担当、贡献力量。
在此关键节点,东营区政务微信公众号推出《走在前 挑大梁·非凡“十四五”》专栏。我们将分领域、多视角,全景式记录这段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奋斗历程——既关注宏观层面的战略成效,也深入一线,捕捉鲜活的群众微观感受,展现这片热土在“十四五”蓝图指引下,如何于时代大潮中“走在前”、于发展大局中“挑大梁”,书写属于这片热土的精彩篇章,共同记录并期待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走进东营区的田间地头,盐碱地上的丰收景象、智慧大棚里的精准调控、特色产业园的蓬勃生机,共同勾勒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动人图景。“十四五”以来,东营区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墨,做实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加力提速现代农业赛道,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调优结构:多元发展种出“四季财”
“以前这片地,白花花的全是盐,种啥都不长,你看现在长得多好!”在文汇街道兰赵村的千亩水稻田里,文汇街道农业办负责人尹胜辉指着颗颗金黄、色泽饱满的稻穗向记者介绍。在这片盐碱地上挖了排碱沟,引进了耐盐碱稻种,如今这里成为了亩产量高达1300斤的“赤云粮仓”。
![]()
除了软糯香甜的富硒大米,东营区还积极推广“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发展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绿色循环农业形成了绿色的生态模式。“稻田里不仅种水稻,还养鱼养虾养蟹,鱼虾蟹为水稻松土、施肥、除虫,减少了化肥的使用,而水稻又为鱼虾蟹提供了良好栖息环境,这样产出的富硒大米和水产品,品质更高更安全。”尹胜辉补充。
智慧农业:高科技让农民“慧”种地
“以前种草莓靠经验,浇水施肥全凭感觉,现在有了这些‘黑科技’,省心又高产!”在六户镇盛邦草莓大棚里,卷帘机、自动控温系统、防虫网等设备一应俱全。技术员正通过手机APP调控水肥一体机,点开手机屏幕,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数据一目了然。通过精准调控,草莓的病虫害减少了,甜度得到提升,亩产量大幅提高,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城市。
午后的牛庄镇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里暖意融融,双福花卉基地的20座高标准大棚内,200余个品种的蝴蝶兰竞相绽放。技术员轻点手机APP,悬挂式潮汐灌溉系统便自动规律补水,“这系统能精准控制水肥,利用率突破95%,不用人工值守,全棚花卉都能‘喝饱喝好’!”
东营区不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引进智能温控、滴灌等先进设备,推动设施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特色产业:小产业撑起“致富伞”
在史口镇千允家庭农场内,1700余亩藕田迎来丰收季。田埂边的货车排起了队,水田里的水漫过工人们的腰,手中高压水枪“滋滋”作响,塘泥翻涌间,一根根白白胖胖的莲藕便“探”出了头,粗得赛过成年人的手臂,带着水润的光泽,刚捞上岸就引得等候装车的采购商赞叹:“这藕,看着就甜!”
荷塘边,亲子剥莲蓬、荷塘垂钓的游客络绎不绝,让荷塘带动村民吃上“生态饭”;泽膳净菜冷链仓配中心里,数字化生产线高速运转,蔬菜经清洗、切分、包装,通过冷链配送直达学校、企业和家庭,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路;果蔬拱棚里,周末前来采摘的市民摩肩接踵,亲手摘下的草莓、西红柿酸甜多汁,让田园体验成为城市人追捧的休闲方式。
东营区精准布局特色产业,如今已培育40余个农业知名品牌,21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3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色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发展”,小作物真正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从盐碱地治理到智慧农业发展
从特色产业培育到全产业链融合
如今的东营区
田垄间的故事还在继续
乡村振兴的画卷正越绘越浓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
书写着属于黄河三角洲的精彩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