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潍坊的街巷间,文明随处可感、触手可及。斑马线前,司机轻踩刹车礼让行人,行人颔首致谢,是街头暖心的默契;百姓舞台、农家书屋、文化书院等便捷的文体活动场所就在群众身边,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盈;“红马甲”志愿者活跃在便民服务、环境整治、应急支援一线,成为流动的文明风景线;身边好人辈出,道德标杆引领风尚,美德善行接力传递,乡村振兴与文明建设同频共振……
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潍坊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四连冠”。这份荣誉,是对潍坊深耕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肯定,也是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更好的期许,更是全市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接续奋斗书写文明答卷的生动见证。
![]()
全民共建“动”起来
文明实践聚合力
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度,植根于全民同心的广度。精神文明创建,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场全民参与、久久为功的长效实践。
全民参与让文明实践蔚然成风。以多元活动为纽带,从网络空间到线下场景,持续搭建全民共建的文明桥梁。“文明+”新媒体矩阵持续发力,情景剧、动画短片让网络文明在云端传递正能量、凝聚万千网民共识;“深化行业文明建设 引领城市文明新风”主题实践活动,让诚信经营、文明出行成为各行业新风尚;“潍有书香·全民阅读”等文明传播活动,让文明之声层层传递、深入人心;“传承好家风 培育新风尚”主题宣讲走进社区,更有宣讲团带着乡土故事、文艺队携着“三句半”登台,用方言俚语涵养崇德向善风气;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公告栏、乡村大喇叭轮流上阵,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理念送到百姓家门口……每个人都以实际行动为文明添砖加瓦,让“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创建者、处处都是文明景”成为潍坊最生动的写照。
社区打造的文化书院让市民参与其中,精准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为精神“充电”。在奎文区的各处文化书院里,上午是“亲子共读绘本”的欢声笑语,下午是老年书法班,傍晚则是青年人的技能提升班。潍坊构建的“专业师资+专家团队+社区能人+志愿队伍”四级师资体系,让文化资源实现全龄覆盖。从专职教师到知名专家,从社区能人到志愿者讲师,近4000人成为文化传播的“神经末梢”。
如今,潍坊鼓励全年龄社区居民都参与到文化书院的建设中,让精神文明在全民共建中落地生根,让文化书院成为人人共享的精神家园。
![]()
志愿服务“暖”起来
躬身力行显担当
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更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鲜活注脚。
从基层治理一线开始,志愿服务的身影便随处可见。寒亭区开元街道构建的“街道总队+社区分队”志愿服务矩阵,培育七彩志愿服务队、“战旗”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等多支队伍,围绕文明创建、移风易俗开展常态化活动,借“红色议事长廊”倾听居民心声,让志愿力量成为基层治理的“好帮手”。
志愿服务队也活跃在助力城市环境提升的街头巷尾。奎文区银发突击队以“绣花功夫”清理老旧小区杂物、小广告;潍城区“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队蹲点维护背街小巷整洁,用双手擦亮城市文明底色;诸城市皇华镇“共建美丽幸福河湖”志愿服务队,身着红马甲巡查河道沿岸,清理垃圾与枯枝落叶,还向群众宣传护河常识,守护水清岸绿的生态图景。
志愿服务队更在文明倡导和暖心关怀中持续发力。寿光市“菜都红”志愿服务队走进乡村倡导移风易俗;青州市“古城文明使者”志愿服务队在景区劝导不文明行为,让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点滴;坊子区“暖阳”志愿服务队定期为困境老人上门服务;诸城市“彩虹”志愿服务队陪伴残障儿童开展康复活动,用暖心服务增添民生温度。
潍坊众多志愿服务团队为精神文明创建注入活力。正是无数志愿服务团队的躬身奉献,让文明之花在潍坊大地持久绽放,为精神文明建设凝聚起一股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
榜样力量“亮”起来
崇德向善凝正气
文明的温度,藏于凡人善举;精神的升华,源于崇德向善。精神文明建设需以道德为引领,让“身边好人”“潍坊榜样”“感动潍坊”人物等样板力量浸润人心,引领人们追求向善向上的精神升华。
“齐鲁时代楷模”“山东省道德模范”张军桥,用精湛医术和奉献精神守护人民健康,公益培训急救技能,援鄂抗疫,并远赴非洲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在援助坦桑尼亚期间,为救助当地落水民众而英勇牺牲,他用医者仁心诠释了大义担当;
“中国好人”杨智忠,以24载光阴守护昌邑饮马烈士陵园,为720位烈士筑牢安息之地,更跋涉万里为56位烈士寻亲,亲手记录英烈事迹,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
“中国好人”杨智忠
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刘佳诺,作为一名学生在学校里发起成立志愿服务队,并开展爱心捐赠,帮扶困境群体,以流利的英语向世界讲述潍坊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好人”倪会荣,面向基层群众开展义务法律宣传,解决难题、化解纠纷,还积极参加扶危济困、防溺水巡河等文明实践服务项目,将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送入千家万户……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近年来,潍坊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常态化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及宣传活动,让榜样的力量扎根城市、浸润人心。目前,已累计选树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9人、中国好人109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2人;山东省道德模范33人、山东好人563人、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17人。
城乡文明“融”起来
全域协调新风尚
精神文明建设需打破地域壁垒、推动资源互融,城市与乡村双向赋能、协调发力,让文明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
潍坊通过“五大创建”协同发力,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带动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一体推进。文明村镇创建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建设文化广场等设施,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培育文明乡风;文明单位通过深化行业文明创建,组织文明结对共建、文明实践等活动,以务实行动诠释行业担当;文明家庭通过开展“美德润家 和谐邻里”主题宣讲、“最美家庭”评选、“美丽庭院”创建等活动,推动优良家风融入日常生活,以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大环境”;文明校园通过各学校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开展“红色铸魂”教育、新时代好少年推选宣传、志愿服务、文明礼仪实践等活动,构建德育矩阵,培育时代新人。
乡村文明作为全域文明的重要根基,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昌邑市孙斜村的议事现场总是热闹非凡,村民围坐一堂化解邻里矛盾;暖心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守护着老年群体的日常;田间地头,电商培训让特色种植焕发新生,近400亩特色农产品基地成为乡风文明与产业增收的双重见证。寿光北孙村的文化书院内,非遗传承、电商直播与研学体验相映成趣,党组织引领下的合作社发展模式,让文化浸润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明动能。
移风易俗的新风尚也正在重塑城乡精神文明风貌。昌乐县九龙湖社区的红白理事会成为文明向导,新人身着盛装参与公益集体婚礼,以简约庄重的仪式迎接美好生活;昌邑市下营镇的低碳婚礼创意十足,公交车上的欢声笑语传递着文明理念。全市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强化红白理事会作用,让婚丧事宜平均支出下降,既卸下群众的人情负担,更让文明新风在城乡间自然流淌。
![]()
文明如源,滋养城市行稳致远;新风为翼,托举盛景常新不辍。潍坊以全民共建、志愿暖心、榜样引领、城乡共融的坚实实践,让精神文明建设焕发新气象,于时代征程上步履铿锵,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