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十四五”的壮阔征程上,我们既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书写者。这一时期,东营区步履坚定,将地方发展汇入国家进步的宏大浪潮,在每一个关键领域中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诠释担当、贡献力量。
在此关键节点,东营区政务微信公众号推出《走在前 挑大梁·非凡“十四五”》专栏。我们将分领域、多视角,全景式记录这段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奋斗历程——既关注宏观层面的战略成效,也深入一线,捕捉鲜活的群众微观感受,展现这片热土在“十四五”蓝图指引下,如何于时代大潮中“走在前”、于发展大局中“挑大梁”,书写属于这片热土的精彩篇章,共同记录并期待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
10月29日,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一艘满载1.4万吨生物航油的国际货轮,在海关监管下缓缓驶离泊位,劈波斩浪,驶向遥远的国际市场。
这历史性的一刻,不仅标志着东营市成功实现山东省生物航油的首次出口,更意味着中国以废弃动植物油脂(俗称“潲水油”“地沟油”)为原料生产的先进生物质液体燃料,正式扬帆出海,为全球航空业的碳减排注入了强劲的“中国绿色动能”。
“看着船离港,心里既激动又自豪!”山东海科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钱行昆站在码头,望着远去的货轮影感慨。就在一个月前的9月30日,经商务部、国家能源局、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门批复,东营市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生物航油“白名单”出口先行先试城市,山东海科化工有限公司也成为国内仅有的4家具备出口资质的企业之一,拿到了37万吨核定出口产能的“出海通行证”。
在全球航空业加速向“净零排放”转型的背景下,生物航油作为绿色航空燃料的核心载体,正成为各国竞逐的产业制高点。“‘白名单’是敲门砖,过硬的技术才是我们拿下国际订单的底气。”钱行昆介绍,海科化工采用全球先进工艺,建成了国内单套规模最大、产量最高、能耗最低的生物基航空燃料生产装置,产品质量稳定性居行业前列,才能在全球航油需求缺口扩大的窗口期抓住机遇。
而巨轮启航的背后,是政府“全链条护航”的身影。
为了让生物航油顺利“出海”,东营区成立了专项工作组,优化从生产到通关的每一个环节,指导企业规范操作,推进海科化工生物航油获商务部等4部门“白名单”出口先行先试的批复。正是这种精准服务,为企业出海扫清了障碍。
“十四五”以来,东营区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区货物出口额从2020年46.45亿元增至2025年预计70亿元,年均增长8.6%;今年以来,1-9月,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206.4亿元,同比增长9.3%,连续6个月增幅居五县区第一,且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5.3、3.8、21.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8.6亿元,大幅增长20%。
随着货轮的远去,东营区生物航油的品牌名片也随之飞向世界。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出口,更是激起了产业链的“蝴蝶效应”。越来越多转型中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这片绿色蓝海,围绕海科化工为核心支点,一条充满活力的绿色能源产业链,正在黄河三角洲加速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