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十四五”的壮阔征程上,我们既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书写者。这一时期,东营区步履坚定,将地方发展汇入国家进步的宏大浪潮,在每一个关键领域中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诠释担当、贡献力量。
在此关键节点,东营区政务微信公众号推出《走在前 挑大梁·非凡“十四五”》专栏。我们将分领域、多视角,全景式记录这段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奋斗历程——既关注宏观层面的战略成效,也深入一线,捕捉鲜活的群众微观感受,展现这片热土在“十四五”蓝图指引下,如何于时代大潮中“走在前”、于发展大局中“挑大梁”,书写属于这片热土的精彩篇章,共同记录并期待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公园是城市的“绿肺”,更是市民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十四五”期间是东营区推进城市更新、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阶段。围绕“打造活力幸福新油城”目标,东营区将公园建设作为优化城市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增进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抓手。
推门见绿,出门入园
5年中
东营区共新增、改造城市公园23处
占地面积超过108公顷
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从90.17%提升至92.08%
为居民打造“天然氧吧”
一天就能把全家的“自然充电宝”充满
让大家共享可感可及的东营区之美
“公园+生态”让绿意成为城市底色
秋日清晨,阳光洒在大明公园的枝叶上,市民刘阿姨和朋友们相约来到这里,开始一天的晨练。大明公园是东营区“十四五”期间新建的23余处口袋公园之一。五年来,东营区深挖城市灰色低效空间,将建筑群间隙、井场周边闲置土地等“边角料”精心打造成口袋公园,让曾经的“闲置地”变身市民触手可及的“诗意空间”。
![]()
生态提质是公园建设的核心底色。从此“推门见绿”不再是说说而已——近年来,东营区8个公园绿地实施开放共享,在建设公园时精心搭配月季、海棠等花灌木构建多层次景观,使公园植被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免费开放率100%,让生态彻底融入城市、让群众更加亲近自然。
如今
春季月季花开五颜六色
夏季绿树浓荫蔽日
秋季粉黛乱子草铺就浪漫花毯
冬季松柏傲然挺立
实现了“四季有景、季季不同”的生态景观效果
“公园+多元”让功能适配全龄需求
“以前想踢场球得跑几公里,现在家门口的体育公园就能实现,太方便了!”周末的体育公园内,一场足球友谊赛正激烈进行中,市民王先生擦着汗水感叹道。东营区大力推行“公园+体育”模式:体育公园内配套建设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等专业设施;泮水公园中儿童游乐区、滑梯、乒乓球台等设施一应俱全;耿井湿地的生态草道,最适合来一场畅快的骑行之旅......公园成为全龄段的“活力竞技场”,健身成为市民生活新常态,构建起便捷高效的“15分钟健身圈”。
公园既要好看,更要实用。燕青公园内吕韵悠扬,一场场吕剧表演令人拍手叫绝;陶然公园内法治特色浓,宪法墙、法治雕塑庄严矗立;东辛公园内飘书香,城市书房坐落园中,形成“烟火气”与“书卷气”共生的独特氛围。当夜幕降临,陶然公园周边的“公园+夜市”模式更显烟火温情。鸿港夜市上麻辣串的香气、摊主的吆喝声与公园的惬意交融,让公园从日间休闲延伸为夜间消费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这种“公园+”的拓展延伸
让公园不再只是单一的绿化空间
近年来
社会各界依托公园
开展运动、健身、游憩活动千余场
吸引数十万群众参与
城市公园成为集
运动健身、文化娱乐、消费休闲于一体的
综合服务平台
“公园+服务”让细节彰显民生温度
东营区公园的蝶变,更藏在细节的升级里。2024年,东营区实施西城公园老旧基础设施维修项目,对森林乐园、文化公园等18处公园游园,对公园游园公厕、防腐木、座椅、垃圾桶、健身器材、场地面层等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增加健身设施。例如,东营区在东辛片区改造提升中,完善升级了东辛公园的配套设施,从“优化园路体系、拓展健身空间、丰富植物层次、美化建筑立面、提升入口形象、完善公园配套”等方面入手,按照“油地共建,成果共享”的原则,建成市民活动广场、健身广场、运动场、健康绿道、儿童游乐场、玉兰广场等功能场所,激活公园活力,满足市民需求,打造一处服务周边油地社区的高品质综合性公园,提升油地居民幸福指数和城区区域活力。
“从生态绿化到功能融合,再到服务升级,公园的每一处变化都回应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东营区园林绿化中心李明明主任说,东营区将以高质量绿化为引领,持续完善公园体系,推进全龄友好公园建设改造,深化“公园+”模式,推动公园与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推动城市与自然深度融合,让绿意与幸福在油城大地上持续蔓延。
五年来,东营区实现了
公园数量从“少”到“多”
品质从“有”到“优”
功能从“单一”到“综合”的跨越式发展
让“公园城市”理念逐步落地为
群众可感可及的生活实景
如今,走在东营区街头
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
这一抹抹绿色
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气质
也温暖着每个东营人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