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5日,由中国核学会承办、中国核学会应用技术研究院(三亚核原核技术创新研究院)协办的“2025核技术应用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在山东威海圆满落幕。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5年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重点研修项目,本次活动以“强化转化能力、推动产业落地”为核心,通过“专家授课+主题报告+交流研讨+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的多元化模式,为我国核技术应用领域培育复合型人才、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关键支撑。
![]()
聚焦行业痛点,汇聚顶尖力量
本次研修班吸引了来自全国核技术领域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成果转化中心的50余名核心骨干参与,涵盖专家学者、技术负责人与企业高管,形成了跨领域、多层次的交流矩阵。中国核学会副秘书长高克立在开班仪式上强调,核技术作为国家战略性前沿技术,已深度融入医学诊疗、农业增效、工业升级、环保治理等民生关键领域,是衡量科技硬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核技术科研成果丰硕,但从‘实验室样品’到‘市场产品’的转化链条仍需强化,‘懂技术、善转化、会运营’的人才缺口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高克立表示,本次研修班正是聚焦这一痛点,通过精准授课与实践教学,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并对学员提出两点期望:以“研”为基,找准核技术与产业需求的结合点;以“用”为要,将所学转化为推动成果落地的实际能力。
多维教学赋能,理论实践深度融合
为确保研修实效,活动邀请了核应用与技术转移领域的顶尖专家授课:中国农业科学院赵燕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核药中心张涛主任、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赵礼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杨副教授等,围绕核技术转化路径、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协同模式等核心议题,结合实际案例开展深度研讨,为学员搭建了“学-思-用”贯通的知识体系。
![]()
10月24日,全体学员走进“绿色核能・核技术应用(威海)博览会”现场,开启沉浸式实践学习。博览会集中展示了中国华能、国家电投、中国核工业集团、秦山核电等龙头企业,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核技术转化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技术到量产产品,需要突破技术稳定性、规模化工艺等多重难关,博览会上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产学研协同思路。”学员们在参观后表示,现场教学让大家跳出课堂,直观感受到核技术从“科研创新”到“产业价值”的全链条转化过程,对技术落地的实际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10月25日,研修班以分组研讨收官。学员们围绕核医疗、核农业、核电核能、核环保、核植物等细分领域,深入交流技术转化中的难点问题与创新成果,形成了多项针对性建议,为后续跨单位合作奠定了基础。
学员满载而归,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不仅摸清了核技术发展现状与行业应用趋势,还对接了一批优质科技成果,为今后开展技术转移服务拓宽了思路。”一位技术经理人学员的反馈,道出了全体参与者的心声。本次研修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帮助学员系统提升了专业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能力,更搭建了跨领域的资源对接平台。
作为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从“技术突破”向“产业落地”跨越的重要举措,本次研修班的成功举办,将为我国核技术领域培育更多复合型人才,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核技术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惠及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