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集团内数学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研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均衡发展,2025 年10月11日,胶州市常州路小学教育集团“数量关系”主题单元集备研讨活动在常州路小学多媒体教室顺利开展。本次活动汇聚了常州路小学全体数学教师,以及胶东小学、罗家村小学、麻湾小学五六年级数学教师代表,众人齐聚一堂,围绕六年级《比》单元教学,共话“数量关系”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
一、课堂展示——双课联动,深耕“数量关系”
本次活动创新采用“先模拟上课、后真实执教”的双环节模式,聚焦《比》单元的两个核心信息窗,通过“无生预演 + 有生实践”的对比呈现,让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形成深度呼应。
(一)《比的意义》—— 从生活情境到数学本质
胶东小学的宋均霞老师率先带来《比的意义》的模拟与执教展示。课堂伊始,宋老师以国旗的长和高为切入点,通过对各种规格国旗的长与高的比较,自然引出 “比” 的概念。在探究环节,宋老师通过三组对比任务深化理解:一是 “同类量的比”(如人数比、长度比),让学生发现 “比可以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二是 “不同类量的比”(如路程与时间的比),帮助学生关联 “比值就是速度”,打通 “比” 与 “常见数量关系” 的联结;三是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辨析”,通过表格梳理三者区别与联系,让抽象的数学概念落地生根。
![]()
![]()
(二)《按比例分配》—— 从方法探究到实际应用
常州路小学的刘霞老师先以 “模拟上课” 形式呈现《按比例分配》的教学设计,随后由王瑞玲老师在真实课堂中践行理念。两位老师围绕 “‘数量关系’如何在实际分配中落地” 展开设计,课堂开篇以探究人体重的奥秘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探究儿童和成人体内的水分或其他物质是多少千克来引导学生把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转化成平均分或分数乘法的问题来解决。王老师抓住两种方法的共性 ——“先明确各部分占总量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 “按比例分配” 的核心思路:“找总份数→算各部分占比→求对应数量”。
![]()
![]()
二、评课议课——深度研讨,碰撞教学智慧
课堂展示结束后,胶东小学吴衍旭老师与常州路小学柳邦旭老师共同主持评课议课环节,带领老师们从“磨课研课、课堂设计、教学意图”三个维度展开深度交流。
吴衍旭老师指出,《比的意义》一课的亮点在于“知识联结紧密”:宋老师巧妙将“比”与前期学过的“分数、除法、常见数量关系”串联,符合大单元教学“知识结构化”的要求,有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柳邦旭老师则聚焦《按比例分配》的“学生主体性”:王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解法,且能及时捕捉“平均分”与“分数乘法”的关联,引导学生提炼核心方法,这正是“数量关系”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关键。
老师们在交流中一致认为,两节课均紧扣“数量关系”单元目标,既突出了《比》单元的知识重点,又融入了大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关联迁移”的理念,为后续“数量关系”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
![]()
三、总结展望——锚定方向,聚力共促发展
活动尾声,常州路小学赵淑娟老师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总结。她梳理了本次活动的核心成果,也明确了后续集团教研的联动方向。
![]()
此次“数量关系”主题单元集备研讨活动,不仅为集团校教师搭建了“互学互鉴、共研共进”的平台,更推动了“数量关系”大单元教学从“碎片化设计”向“系统性建构”的跨越。未来,胶州市常州路小学教育集团将继续以教研为纽带,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教学智慧碰撞起来,共同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赋能!(通讯员:王瑞玲 潘军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