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碱地治理中,“改地”与“改种” 始终是关键。近年来,我县跳出传统物理改良思路,聚焦生物改良技术,通过秸秆还田、耐盐作物轮作等生态手段,让15000亩曾经的 “白花花” 盐碱地,逐步蜕变为亩产超千斤的 “米粮川”,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了生态可持续的新路径。
走进汀罗盐窝片区耕地后备资源治理项目区,,只见一株株精心选育的强冬耐盐碱油菜迎风挺立,长势十分喜人。过去,作为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性区域,土地盐碱化程度高一直是困扰当地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作为滨海盐碱地典型区域,我县长期受土地盐碱化制约。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创新实践,系统集成改地、节水、良种、良法等关键技术,采取“深沟+暗管”、专用改良剂和有机肥施用等综合措施,新增有效耕地1.5万余亩。
推进盐碱地治理,“改地”与“改种”相结合是关键。近年来,我县跳出传统物理改良思路,聚焦生物改良技术,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研发推广垄作覆膜水肥一体化、耐盐作物品种选育等新技术,使作物出苗率达到了95%左右。
随着“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作物整株还田”“生物改良”等一系列的新措施的推行,项目区将实现地表全年农作物覆盖。持续三到五年耕耘后,粮食产量将达到高标准农田平均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