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胜公司高风险作业量连续两年下降的同时均实现超产:2024年高风险作业量较2023年下降41.1%,2025年1至9月同比下降40.7%,目前原油产量超计划4841吨。
成绩的背后,是鲁胜公司对安全生产理念的深度革新——创新构建“方式转、技术降、管理控”的三位一体风险管控体系,以系统化举措破解高风险作业难题,让员工幸福与安全生产同频共振。
01
转变方式——于风险发生前“破局”
![]()
鲁胜公司鲁丰采油管理区热采稠油产量占比高达80%,频繁的注汽作业不仅带来繁重的工作负担,更伴随着巨大的安全压力。“仅一轮注汽措施就包含14项高风险作业。”鲁丰管理区滨297注采站站长薛原说。
问题在一线浮现,破题也需从一线开始。公司党委深入基层调研后发现,注汽任务繁重、作业频次过高、检泵次数过多,已成为基层反映最集中的痛点,形成了“操作成本攀升、产量自然递减、高风险作业增加”的不良循环。
“安全生产必须实现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防控转型,从事后补救向源头治理转变。”鲁胜公司董事、经理黄文欢说。
鲁胜公司启动“稠油转型高效工程”,通过将低效热采井转为驱替开发、迭代升级注汽工艺等举措,从开发源头系统削减风险。
数据见证成效:注汽工作量从2023年的80井次降至去年的40次,今年以来仅15井次。“通过开发模式转型与工艺优化,累计压减高风险作业599项,同步实现注汽量降低2.98万立方米,措施经济有效率提升6.9%。”公司油气勘探专家、科研所党支部书记郭耿生介绍。
管线老化造成日常维修量居高不下,也是令基层员工头疼不已的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鲁胜公司组织了技术团队赴兄弟单位学习管线管理经验,专项投入、系统改造老旧管线和设备设施。
02
技术赋能——以创新重塑安全生产新范式
![]()
仅用15分钟,鲁源采油管理区坨7采油站员工们便完成了胜3-斜580井防沉距的调整。
“过去杆柱拆装依赖吊车,并且需要多人协作,既存在安全风险,又影响生产节奏。如今只需一个人用时15分钟即可轻松高效完成。”鲁源采油管理区主任技师宋营营介绍道。这一转变使得员工劳动强度降低60%,油井时率提升15%。
源于生产一线的技术创新,正持续为鲁胜公司高风险作业压降提供坚实支撑。“基层员工身处生产最前沿,对风险感知最敏锐。”黄文欢认为。“让每一个来自现场的好点子都被看见、被应用,是我们持续创新的源泉。”
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基层创新从零星火花发展为系统性的创新实践。
今年4月,鲁胜公司集中推广33项源自一线的创新成果,推动吊装、动火、临时用电等高风险作业总量同比下降29.7%。
其中,鲁丰采油管理区研发的蒸汽吞吐井远程放喷控制装置,实现了“人离场、数据在场”的本质安全转型;鲁升采油管理区制作不动火短节连接组件,源头减少动火作业数量。
技术改变的不只是工作方式,更是安全保障和员工职业尊严。“以前要在高温高压区域冒险操作,如今在值班室内轻点鼠标即可完成。”谈及变化,一位基层员工介绍说。
从机械换人到智能减人,从人工操作到远程监控,科技创新正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安全动力。
03
管理革新——从“制度上墙”到“责任上心”
![]()
9月份,鲁平采油管理区大80注采站党小组长刘硕被评为公司“最佳监护人”,专项奖励3000元。
表彰背后蕴含着公司安全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安全责任不应该只是口号或规章,而要成为每名员工的自觉意识。”鲁胜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孙伟这样阐释公司的管理理念。
鲁胜公司以系统化思维推动管理流程重构:通过优化生产组织模式、强化作业节点计划管控、全面推行标准化操作,逐一破解长期存在的“等待时间长”“衔接效率低”等生产难题,显著提升了安全管理实效。
制度优化只是起点,真正激发安全管理内生动力的是鲁胜公司创新实施的监护奖励机制。今年以来,该公司已评选出24名“最佳监护人”,累计发放专项奖励4万元。
他们将安全绩效与晋升、评优直接关联,从根本上扭转“安全即负担”的旧有观念,推动员工实现从“被动服从”到“主动担当”的转变。
在承包商管理方面,鲁胜公司突破传统甲乙方管理壁垒,将14支修井队伍全面纳入统一安全管理体系,不仅显著提升合作方的本质安全水平,更构建起“责任共担、安全共赢”的新型合作生态。
“安全投入不是成本,而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孙伟强调,“安全与生产并非彼此制约,而是相辅相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