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项大型研究显示,结合创新手术技术,多焦点晶状体在改善儿童视力、立体视觉及减少并发症方面展现出优势
[科学报道] 一项来自中国的最新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接受白内障手术的儿童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相比传统的单焦点晶状体,可能获得更全面的视力改善,包括更佳的中、近距离视力,更好的立体视觉,以及更高的脱镜率。同时,研究采用的一种名为“Berger间隙植入术”的创新方法,成功地将术后视觉轴心混浊(VAO)这一最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零。
该项研究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比较多焦点与单焦点晶状体在儿童中应用的最大样本量的研究,通讯作者为青岛钰森眼科的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二级教授黄钰森。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眼科学期刊-美国眼科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为备受争议的“儿童是否应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这一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临床证据。
儿童白内障手术的挑战与目标
儿童白内障是儿童期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与成人手术不同,儿童白内障手术不仅要移除混浊的晶体,更面临着两大严峻挑战:一是如何最大限度避免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视觉轴心混浊;二是如何为正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的患儿提供高质量的视觉重建,包括远、中、近全程视力,以及精细的立体视觉。
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只能提供一个固定焦距的清晰视力(通常是远距离),患儿术后仍需佩戴眼镜来看近处。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通过特殊的光学设计,能将光线分散至多个焦点,从而同时提供远、中、近的全程视力,在成人白内障手术中已成为实现“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目标的主流选择。然而,由于担心其可能带来的眩光、光晕以及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会干扰儿童视觉发育,多焦点晶状体在儿童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
研究设计与发现
为了科学地回答这一争议,由黄钰森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该研究共纳来自402名儿童(571只眼),他们被分为四组:双眼白内障植入多焦点IOL组、单眼白内障植入多焦点IOL组、双眼白内障植入单焦点IOL组以及单眼白内障植入单焦点IOL组。
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关键的手术技术:对于植入多焦点晶状体的患儿,在完成晶体植入后,通过精巧的操作将晶状体的光学部后移,嵌顿于“Berger间隙植入术”,即晶状体后囊与玻璃体前界膜之间的一个潜在间隙,而支撑的襻仍保留在囊袋内。这种技术无需进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既保持了玻璃体的完整性,又有效阻挡了细胞沿视觉轴心的增殖,从而预防VAO。而单焦点晶状体组则采用了传统的后囊膜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
经过平均超过两年的随访,研究取得了以下几项核心发现:
1. 视力结果更优:无论是双眼还是单眼白内障患儿,多焦点IOL组在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CDVA)和最佳矫正近视力(DCNVA)上均显著优于单焦点IOL组。这意味着,植入多焦点晶状体的孩子,在矫正后,看远和看近都更加清晰。
2. 立体视觉更佳:立体视觉是高级视觉功能,对孩子的学习和运动至关重要。研究显示,多焦点IOL组中有更高比例的患儿(双眼组70% vs 40%;单眼组59% vs 38%)获得了精细的立体视觉(≤100弧秒)。
3. 光学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光学质量分析系统(OQAS)评估,所有患儿术后光学质量参数(如调制传递函数MTF、斯特列尔比SR)均显著改善,散射指数(OSI)下降。这表明手术成功清除了白内障带来的光学干扰,为大脑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图像信号。
4. 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令人振奋的是,采用“伯格空间光学捕获”技术植入多焦点IOL的患儿,其术后短期角膜水肿、一过性高眼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焦点IOL组。更关键的是,在整个随访期内,多焦点IOL组无一例发生视觉轴心混浊(VAO),而单焦点IOL组的VAO发生率为6.56%。
5. 更高的脱镜率:多焦点IOL组的眼镜脱镜率达到51.67%,显著高于单焦点IOL组的37.31%。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植入多焦点晶状体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摆脱对眼镜的依赖。需要配眼镜的也只需配戴一副眼镜即可。
研究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黄钰森教授指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经过严格筛选的儿童白内障患者,结合‘Berger间隙植入术’技术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策略。它不仅提供了优异的全程视力,促进了立体视觉的发育,还通过创新的手术方式显著降低了关键并发症的风险,为‘屈光性儿童白内障手术’概念的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人员也承认本研究的局限性,如非随机化设计、随访时间仍需进一步延长等。他们强调,这些令人鼓舞的发现仍需通过更长期、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然而,这项研究无疑为儿童白内障的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预示着未来患儿有望获得更接近自然视觉的术后效果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