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龙
这本手册,是现场“磨”出来的
![]()
风掠过罐区,手册扉页上的字迹透着真诚。每一条流程,都藏着现场的温度;每一页内容,都是 “磨” 出来的安心。
9月28日,东胜公司牛25联合站罐区。牛庄采油管理区生产运行主管师孙海龙钻入2号沉降罐内,与联合站技术人员一起查看流程,检查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他掏出随身装着的笔记本,在“联合验收”那一页的末尾,画了个圈儿。
这本被孙海龙翻得边角发皱的笔记本,是他这次清罐作业协调保障的“独家秘籍”。
![]()
![]()
今年4月份,牛25联合站2号沉降罐东侧罐壁一管线连接处出现渗漏,急需进行清罐维修作业。东胜公司与大庆油田储运销售分公司开展合作,组建技术专班,结合罐区地质特征、设备状况及施工风险,共同研究论证施工细节,联合编制了清罐作业方案。
“联合站属于重点要害部位,清罐要过抽堵盲板、受限空间这些高风险关,还得走氮气置换、人工清淤的流程,一步错都不行。”负责施工监督、协调保障工作的孙海龙全程驻守在现场。
运行没几天,问题就冒了头。虽然方案编好了,但需要边磨合边确认的细节非常多,参与施工的各方技术、管理、保障人员常常针对某一个事项重复沟通,拖慢施工节奏和进度。
“如何让跨专业衔接更高效一些?”孙海龙提议建立每日清罐“复盘”制度——每晚6点,各方技术人员都要参加线上交流会。小到阀门型号匹配、大到受限空间监护要点,所有疑问逐一对接,细节全记在他的笔记本上。
在此基础上,孙海龙根据作业方案,将整个施工的全流程保障工作分解成环环相扣的17个重点节点,从“1、2号沉降罐量水位、更换阀门、堵盲板作业”的准备阶段,到“蒸罐、通风、清泥”的中期环节,再到“联合验收、清罐设备离场”的收尾工作,每个节点都明确了责任方、风险点、作业重点和验收标准,让“每一步该做什么、风险在哪里、需要哪些部门配合、各方职责如何划分”一目了然。
像串糖葫芦一样,一个个零散的要点被串在了主线上。
![]()
![]()
“节点不是写在纸上就成了,还得在现场打磨。”在临时用电接电施工完成后,孙海龙在节点表中补充“接电后30分钟试运行”规程;蒸汽作业结束后,增加“降温至30℃方可开人孔”的备注……本子上的字迹越补越多,17个节点也越来越“瓷实”。
“磨”出来的节点清单,让清罐施工节奏稳而有序,上一道工序为下一道工序服务,下一道工序为上一道工序补台,实现了闭环管理。从开始准备到设备撤离的一个多月时间,没有一次因为衔接出岔子。
![]()
![]()
![]()
施工结束后,孙海龙把笔记本里的内容整理成了一本 《牛25联合站2号沉降罐清罐施工采油管理区保障配合手册》。“希望能给今后的清罐全流程保障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他一边翻着册子,一边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