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清晨,当我推开农行营业厅的玻璃门,便开始了一天与钱币打交道的工作。在众多光鲜的钞票中,总有那么些特殊的“客人”——它们或残缺不全,或胶带缠身,甚至带着灶火的气息。这些残币背后,往往藏着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印记。
记得那位卖菜大娘,用颤抖的手从布袋底掏出被雨水泡得发皱的纸币;还有老农揣了半年的积蓄,因鼠咬而缺角少边。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问:“姑娘,这钱还能换吗?”这时我总会微笑回答:“当然可以,人民银行有规定,能辨别面额、图案连贯的残币都能兑换。”
清点残币需要极大的耐心,要仔细拼凑碎片,测量剩余面积,按照《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区分“全额”与“半额”。这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对人民财产的尊重。每次将兑换好的新钞递出时,看到客户舒展的眉头,我便更加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
残币兑换窗口虽小,却是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普惠金融的生动体现。它兑换的不仅是破损的纸币,更是一份信任与安心。作为农行人,我们愿做这道温暖的桥梁,让每一分辛勤汗水都不白流,让普惠金融的温度通过我们的双手真实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