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县大力实施盐碱地改造提升项目,推进盐碱土地高效利用,在滨海盐碱地上建起了“新粮仓”。
走进北宋片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区,只见一株株玉米迎风挺立,长势十分喜人。过去,作为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性区域,土地盐碱化程度高一直是困扰当地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为了向盐碱地要粮,从去年3月份开始,我县对项目区内7000多亩土地实施盐碱地改造提升。
经过改造提升,项目区内土壤盐碱程度逐步降低,保水保肥能力不断提高,今年小麦获得了大丰收。不仅如此,为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项目区从去年开始,大规模推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
近年来,我县抢抓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机遇,实施盐碱地改造提升项目,通过深松深耕、暗管排水排盐、水肥一体化等综合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为在滨海盐碱地上建设“新粮仓”,积累了科技储备和实践经验。
“改地”与“改种”相结合。我县突出抓好“引种、选种、繁种”三大环节,建成耐盐作物博士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10家、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13处,确定“适地”品种19个,根据盐碱地地块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选种栽培。在中度盐碱地,种植菊芋、马铃薯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引入科豆35等耐盐品种,其中,济粱4号,亩产达到413公斤,齐黄34大豆在3‰盐碱地亩产达260.7公斤,科豆35在3.7‰-4.5‰盐碱地亩产达277.4公斤。同时,我县根据当地种植养殖历史、群众生产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在重度盐碱地上发展畜牧业、现代渔业以及高标准设施农业,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凯盛浩丰(利津)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等一大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拔地而起,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