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济南迎来一场全球瞩目的盛会。7月24日至26日,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召开。这是自2021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成功举办后,时隔4年,再次回到济南。
在2021年举办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有关国家政府代表、世界粮食减损学界知名专家、相关跨国企业等30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在会上,还发布了《山东省粮食减损行动方案》,宣读了《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
在本届大会上,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上百名嘉宾齐聚泉城,围绕粮食减损与全球粮食安全展开深入对话。据报道,本届大会将邀请政府官员、国际组织、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公众参加,共同就粮食减损全球治理、科技创新合作引领粮食减损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促进全球粮食安全、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时隔4年,这场粮食减损领域的国际峰会为何选择再次落地山东济南?对于推进粮食减损研究、加强全球粮食安全又有何重要意义?
粮仓之固 硬核实力筑牢粮食减损基石
粮食安全是全球发展的基石,减损是保障安全的关键。
山东作为中国第三大产粮省,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1142亿斤,连续四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济南更交出亮眼答卷:粮食生产连续六年实现面积、产量、单产“三增”,2024年总产量达305.7万吨,成为全国少有的粮食自给且优质农产品外供的省会城市。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粮食生产,从播种到收获、储藏,实现了智慧化管理。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成为科技赋能粮食减损的样板。2025年,济南规划新建成18.35万亩高标准农田。
数据显示,通过高质高效农机应用,济南小麦、玉米平均机收损失率已分别降至0.72%和1.45%,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2.44%。
储粮环节的减损同样关键。自2021年起,济南升级改造储粮仓房33.4万吨,实施绿色仓储行动。2024年,地方储备粮储存综合损耗率仅为0.59%,远低于1%的省级考核标准。
减损之智 济南实践的创新密码
据悉,本届大会除设置开幕式、主题论坛、分论坛等议程外,还专门设置了粮食减损主题成果展示、好品山东优特农品展示、智能农机装备展示。
在大会设置的“智能农机装备成果展示专区”,一套套覆盖动力、耕整、播种、植保、收获、烘储等环节的国产高端农机装备展现了我国贯穿全链条的粮食减损智慧。
作为农业大市,济南同样以全链条粮食减损为关键着力点,用一系列务实举措书写粮食安全的新篇章。
生产端,2019年以来济南建成137.4万亩高标准农田,搭建“泉城良田”数字化管护平台,建成6个技术集成万亩示范片,整建制打造“吨粮”产能区。在章丘区,小麦高产攻关田实测亩产突破850公斤,创下济南单产新纪录。
储运环节的创新同样亮眼,粮食烘干能力达1.55万吨/日。一套覆盖全市的农机应急作业服务体系,确保颗粒归仓。
减损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机制。济南在全国率先实现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域覆盖,97.4%的综合参保率位居全省前列。农作物病虫害“五统一”统防统治模式,让减损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从政策设计、技术应用到保险保障,济南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系统化减损路径。
机遇之窗 峰会引擎开启泉城新局
4年前的大会,为济南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如今的重返,则让这扇窗更加开阔。
国际交通网络印证着济南的开放升级。济南国际机场航线增至131条,通达全球80个城市,每周航班频次增长45%;高铁每日660趟车次连接全国366个城市,“空地铁”无缝衔接的交通体系让济南找到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支点。
在现代农业领域,济南的现代种业、粮食收储加工、装备设施制造等产业加速升级。今年前4月,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82家,营业收入187.6亿元。大会期间,还将发布《粮食减损南南合作行动方案》,将济南经验推向全球更多国家。
从加快开放到粮食减损合作,济南正重塑其在全球农业治理中的坐标。
四载轮回,济南以实力作答时代之问。当《粮食减损南南合作行动方案》从泉城传向世界,一个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样本,将为破解全球粮食安全困局提供新的思路。
从夯实大国粮仓到创新减损路径,从激活乡村振兴到联结全球网络,这座黄河之畔的城市正将“济南倡议”转化为“济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