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不大,却像“瞪羚”一样跑得快、跳得高,是“瞪羚”企业的显著特点。在春节前公布的“2024年度山东省‘瞪羚’企业公示”名单中,东营区共有18家企业入选,1家企业通过复核。一年里,东营区“瞪羚”企业“结群涌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
春节刚过,记者走进东营区部分“瞪羚”企业生产现场,看到一台台设备开足马力,一条条生产线火力全开,一个个智能生产车间高效运转,返岗工人干劲十足,处处呈现出“科技之美”,一幅幅热火朝天的景象扑面而来。
“历时两年,我们自主研发的无人化智能耐高温油气处理装备已广泛应用于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管网、石化炼厂等重大项目地面工程和集输储运版块。”东营市成功石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商彩峰介绍,公司主要生产智能化油液气分离器、油井多项收集器等A2类压力容器,拥有专利85项,含21项发明专利、6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CCC和1项CQC产品认证证书,8项注册商标等。
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瞪羚”企业,高成长性在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22年,威飞海洋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成为中国首家率先完成海试和工程化应用的企业,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也赢得了市场极大认可。“公司海外订单量充足,今年全年的生产计划已经排满。”威飞海洋生产制造中心总经理徐建让介绍,目前,威飞已在全球设立了3家海洋装备研发中心及生产制造基地,服务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能入围“瞪羚”企业名单的,都有着关键核心技术。山东汉德自动化控制设备有限公司作为复审通过的山东省“瞪羚”企业,一直在科技创新上不断突破。“近日,我们又完成了6000HP连续满载一体化电动直驱压裂设备的山东省首台(套)设备认证,有效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部负责人张之昊介绍,在公司石油电控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近1500万元,开展氢能装备制造项目,通过不断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石油大学等多个院士团队的紧密合作,相关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全省前列。
“瞪羚”企业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企业自身的高成长性与科技创新,同样也离不开“培育”环境。“近年来,东营区高度重视对优质中小企业的培育,通过建立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小巨人’企业等优质企业培育库,进行动态管理、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截至目前,东营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7家,完成国家科技中小企业备案362家。其中,共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重点‘小巨人’企业6家、单项冠军2家,省级‘瞪羚’企业31家、单项冠军企业25家、专精特新企业136家。”东营区科技局局长郭玉海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