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小区是城市的“最小单元”和组成社区的基本单元,也是基层治理的最前沿。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东营市中心城区,拥有282个居民小区。如何把治理服务延伸到居民身边的“最后一米”,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成为了开发区推进党建引领“精治小区·幸福家园”建设的关键落脚点。
开发区坚持党组织引领,带动多元力量向小区汇聚。目前,10家区属国有企业和52家非公企业与社区、小区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合作推进“针心针意”手工坊、创梦手工坊等“幸福微工坊”项目20余个,敲开了开发区居民小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门。
一团毛线织就“增收网”
“一团毛线,一双手,既能照顾家,又能挣钱。”锦辉社区锦华小区(五区)居民高秀芳的话,道出了“针心针意”手工坊里218位成员的心声。
2020年9月,在社区党组织的筹备推动下,“针心针意”手工编织队正式成立,成员平均年龄50岁以上。从最初的微创投项目,“针心针意”手工坊逐步成长为集技能培训、订单承接、公益帮扶于一体的社区社会组织。
一针一线,编织生活诗意;一勾一绕,串联邻里温情。四年间,手工坊把闲置公共空间改造成“家门口的工坊”,成员们通过钩织、编织等技艺,每月增收约600元,实现了“带孩子、挣票子、过日子”三不误。
不仅如此,大家还收集家中闲置毛线,制作数百件编织品捐赠给孤寡老人、贫困儿童,累计开展161次公益培训,把“指间温暖”传递给千家万户。
“老手艺”变成“新饭碗”
“现在每天能编扇子、做陶艺,不光能学手艺,还能挣钱养家糊口。”正在胜宏社区惠园小区创梦手工坊中制作苇编扇子的居民张明明说。
在胜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胜宏社区依托“创梦手工坊”等多个项目,开展苇编、陶艺、糖画等13项非遗技艺培训,为弱势群体撑起了一片天。
针对该小区弱势群体多、服务诉求多的特点,手工坊联合残联、非遗传承人,创新“因人设岗”模式,将复杂的苇编扇工艺分解成原料处理、编织等简单工序,每个人负责一道力所能及的工序,合力完成一把扇子;同时,开设创业直播室、公益超市,链接黄河口文旅资源,实现“制作—销售”一体化。
目前,小区里的15名重度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周边216名居民通过非遗项目增收,让“老手艺”变成了“新饭碗”,串起文化传承与共同富裕的幸福线。
365个包子串起“邻里情”
“每天能吃到热乎包子,心里真暖和。”家住府前社区82岁的王奶奶说。
这个老龄化率达46%的社区,在党组织引领下开办“幸福包子铺”,用365个包子串起了“社区经济+公益+志愿服务”的新模式:其中300个包子做微利销售,另外65个包子则免费送给高龄老人和特殊人群,让利润覆盖公益支出。
包子铺不仅暖胃,更暖人心。小区居民自发成立五老巡逻队、矛调队,积极参与小区治理;通过“百老宴”“长者生日会”,让居民充满归属感和幸福感。
在开发区,党建引领如同一条红线,串起了基层治理的万千头绪,也搭起了为民服务的连心桥。从“针心针意”的巧手生财,到“创梦手工坊”的非遗助梦,再到“幸福包子铺”的烟火温情,开发区以党建为笔,在精治小区建设的画卷上写下“为民”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