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邀请到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古金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冠营,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宏伟,市重点项目服务中心副主任杜建成,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古金钊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2025—2035年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东营样板”建设规划有关情况。
一、规划出台的背景
建设交通强国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2年5月,我省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提出聚力打造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东营样板”总目标,成立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工作机制,两次召开高规格建设推进大会,三年多来,交通强国“东营样板”建设全面起势、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推动交通强国“东营样板”建设再提速、再提效,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东营样板”建设规划(2025—2035年)》已正式印发实施。该规划是未来十年我市交通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总体目标
抢抓黄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遇,锚定以建设交通强国“东营样板”、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为统领,加快构建起“公、铁、海、河、空、多式联运”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做好标杆典范,为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当好开路先锋。
到2035年,一批指标较2024基准年有长足进步,在全国全省形成一批叫得响、试点示范效应好、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营品牌,建成三大“东营样板”,即建成通道贯通、网络互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东营样板”;建成立体畅联、效率跃升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东营样板”;建成创新赋能、绿色韧性的交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东营样板”。
三、重点任务
围绕建成三大“东营样板”,具体推进实施十大重点工程,主要包括重点项目109个、重点工作70项、争先创优12项。一是铁路联网补网强链建设工程。加快高铁建设,推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入园”,基本建成便捷通达的铁路网。二是公路网络布局优化品质提升建设工程。畅通外出通道、跨黄通道,补齐路网短板,擦亮“东营的路”品牌。三是黄河流域深水大港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深水泊位、海铁联运码头建设,全面提升港口能级,建成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四是航空航天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统筹运输机场、通用机场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低空产业链融合发展。五是“千里滨海”“黄河入海”交旅融合主题廊道建设工程。实现全域景区等级公路全连通,打造一批“交通+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的标志性成果。六是公铁海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工程。加快建设零距离换乘综合客运枢纽,推广旅客联程运输,实现“一站购票、无缝换乘、一票通行”。七是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建设工程。加速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开展“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显著降低交通物流成本。八是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服务提质增效工程。加大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实施东营智慧交通综合运输服务平台等项目,有力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九是平安绿色交通东营样板建设工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交通工程全过程质量监管,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运输装备。十是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加快推动交通与能源、装备制造、邮政寄递业融合发展,取得一批可复制可推广融合成果。
答记者问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多具有用地量大、涉及权属单位多等特点,请问如何高效保障交通强国“东营样板”建设规划内项目用地需求?
于冠营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围绕加快推动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东营样板”建设,创新实施超前谋划、提前介入、靠前落实的“三前”工作模式,共为津潍高铁、东青高速改扩建、G220南三路等22个项目保障用地9830亩。
一是超前谋划,夯实保障基础。先后印发《项目用地保障规范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和《东营市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动审查方案》,从公示公告、现场踏勘等方面实现程序和材料的整合压缩。专门制定《公路交通项目用地报批服务手册》,并配套制作用地保障材料汇编,用地单位“拿来就能用、照着就能做”,提高要素保障质量和便利度。
二是提前介入,提升保障水平。积极参与项目谋划论证和规划选址,创新“土地征收与组卷并联审查”模式,津潍高铁东营段创下“三个第一”:全线首个获先行用地批复、黄河公铁大桥率先开工、全线首个零补正过审。跑出服务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的“东营速度”。
三是靠前落实,突出保障实效。在市县乡三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建立项目指导专家队伍,现场对项目进行全面审查和集体评估,结合不同项目用地需求,精准制定推进方案,实现要素保障从“应保尽保”向“应保快保”提升。
下一步,我局将以交通强国“东营样板”建设规划为抓手,通过建立跨部门用地协同机制,优化审批流程等措施,全力做好用地服务保障工作,确保重大交通项目顺利落地。
中国报道网记者
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东营样板”建设规划时间跨度长、任务设计多,我们在编制这个建设规划时,综合考量了哪些因素?
张宏伟
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东营样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持久性工作,我们在三年实施方案收官之际,接续谋划十年建设规划,时间跨度长、任务设计多。为此,在编制建设规划时,综合考量了以下三点:
一是做好方案与各类规划、政策的衔接。对于规划中的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既纵向衔接了国家、省级交通发展规划、强国建设方案,又横向衔接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红线管控要求,同时多次、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单位专业意见,确保了与国家、省级战略规划同频共振,避免与各专业规划冲突,为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按照轻重缓急,做好项目时间摆布。在项目谋划时坚持“适度超前、规划先行”原则,总体按照“近期可实施、远期有储备”的推进思路和节奏,对项目摆布考虑了时间排序,高铁、北部沿海通道、高速等项目往前排、先实施,支线铁路、港口陆域吹填、场站等需要上级政策支持的项目,做好储备,提前开展前期工作,做到“让项目等政策”。
三是强化项目资金保障。交通项目投资需求大,对如何保证资金进行了统筹研究,抓住国家支持“两重”建设、政府专项债“自审自发”等政策便利条件,捆绑打包项目,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同时,抓住当前国家、省“十五五”规划编制窗口期,把项目挤进国家和省级规划盘子,积极争取上级无偿补助资金。对于港口、低空经济、场站等收益好的项目,充分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融资渠道。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关东营长远发展,请问市发展改革委在服务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杜建成
今年以来,我们牢牢牵住交通项目建设的“牛鼻子”,高站位谋篇布局,全流程服务推进,多渠道筹集资金,助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增效,不断增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一是筑牢样板工作的项目支撑。围绕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东营样板”建设方案,分行业、分区域拿出项目清单,列出推进计划,明确时间节点。2025年确定市重点交通项目19个,总投资40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4亿元,占基础设施类项目比重分别达到36%、58%、61%。其中,总投资9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5亿元的6个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清单。
二是打造高效服务的保障体系。用足用好“市级领导包靠”“挂图作战”“周调度月通报”等机制,加强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工作专业、专班、专注推进。国能胜利电厂铁路专用线顺利获批立项。G220东深线东营南王村至滨州界段改建工程特许经营方案获省发改委批复,成为国家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后山东省批复的首批普通国省道项目。1-5月份,重大交通项目带动全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3.9%,高于全部投资增速25.4个百分点。推动能源与交通深度融合,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车桩相随、布局合理、智能高效、保障有力”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三是精准对接政策资金的源头活水。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推动津潍高铁东营段、东营高铁站现代综合客运枢纽及配套工程、东营港疏港铁路一突堤专用线工程等12个专项债项目通过审核,债券资金需求25.55亿元。总投资1860万元的2个胜利机场设备更新项目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已推送至国家审核。推介垦东低空融合飞行创新基地基础设施、鲁北铁路物流园等总投资197亿元的10个项目与政策性银行深入对接,争取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
山东广播电视台东营记者站记者
当前及“十五五”期作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东营样板”建设的关键期,对于当前项目我们如何加快推进?还谋划了哪些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
张宏伟
当前及“十五五”期将是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加速补齐短板的关键期、机遇期,全市交通系统将树牢“项目为王、实干争先”理念,全力以赴抓在建、推新开、强储备,推动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干快上、加力提速。
一是强化督促落实,推动在建项目“全速冲刺”。对津潍高铁、南外环、25万吨单点系泊等在建项目,实行“日调度、周会商、月亮晒、季比武、百日攻坚”,建立“两张清单、一套台账、两个通报”督查机制,实施“三色预警”,全力推动投资量、实物量、工作量“三量齐升”。
二是专班盯紧靠上,推动新开工项目“应开尽开”。坚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对国能胜利电厂铁路专用线、荣乌高速河口支线等新开工项目,建立县级干部包靠机制,抽调精干力量盯靠一线,全力扫除难点堵点,推动项目应开尽开、能开快开。
三是抢抓政策机遇,推动储备项目“蓄能成势”。坚持前瞻布局、谋定后动,对淄东高铁、荣乌高速黄河大桥“四改八”、沿海通道、滨海旅游廊道等储备项目,紧抓国家、省“十五五”规划编制机遇,提前研判、抢占先机,加快推动纳入上级规划,确保项目“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建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