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库登记、扦样、检验、计量、入库、结算……近日,运输员温云勇将满载新粮的货车稳稳驶入东营市财金粮食产业有限公司库区。像他一样,十几辆送粮车的司机正有条不紊地按照流程标准完成售粮。“干了七八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储备粮要求严、管理精,让咱老百姓的饭碗端得特别踏实。”温云勇感慨道。
“我们最多可同时开启七条作业线,日接卸能力最高达3800吨。”公司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张作华介绍,粮食从入门登记起便如同上了“流水线”,全流程数字化监管覆盖入库每个环节。为便利农户,公司专门开辟“绿色通道”,延长收粮时间,检验合格的农用车随到随卸,大大节约了种植户的售粮时间成本,提升了售粮积极性。
“智慧粮库”一卡通系统是保障公平高效的利器。粮食通过自动化扦样机扦样,严格执行“扦检分离”和“盲检”模式——每车随机生成唯一二维码,质检员只认“粮”不认“人”,有效杜绝了“人情粮”和“以次充好”。检验合格的粮食进入“无人值守”称重环节,司机确认计量结果后,即可驶向指定卸粮口。保管员在仓内复检合格后,粮食便经由输送、清理设备,最终安全“入住”粮仓。
盛夏热浪翻滚,入库的粮食也怕“中暑出汗”。今年5月,公司巧用仓顶闲置空间,为41座粮仓披上了“降温神器”——总面积达5.68万平方米的光伏矩阵。21033块太阳能板整齐排列,蔚为壮观。“架空层设计增强了仓顶空气流通,太阳能板还能反射部分阳光,双管齐下,夏季仓内温度可降低3-5摄氏度。”公司基建工程部副部长肖保武解释道。这片光伏“屋顶”不仅为粮仓遮阳降温,每年更能发电约1400万度,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有力践行了绿色低碳储粮理念。
粮食入库仅仅是开始,后续的精细保管才是守护粮安的关键。清晨,45号仓保管员赵广丽便沿着陡峭的爬梯进入仓内。眼前是金黄饱满、平整坚实的粮堆。她一丝不苟地记录温湿度变化,检查虫害迹象和仓房设施安全。“这仓粮是2023年收的,现存4617吨,等级二等。现在仓温28℃,粮堆平均温度19.5℃,水分10.9%,杂质0.6%……”各项数据她都了然于心。
“科技为粮仓装上了‘千里眼’和‘智慧脑’。”公司仓储管理部部长耿祝杰说。库区内外安装了200余台安防摄像机,所有仓房均配备了远程控制、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空调制冷和粮情测控等先进设施,每栋仓内密布280个测温传感器。通过冬季引入自然冷源进行机械通风,能在粮堆核心形成“冷心”。酷暑时节,“冷心”缓慢释放冷量,无需依赖空调即可安全度夏。这种准低温环境能有效抑制害虫滋生,将安全储粮期延长至3至5年。
自夏粮收获季启动以来,我市全力推进市场化收购,扎实做好主体培育、渠道拓展和服务保障。深入开展专项检查,督促企业完成腾仓并库,维护检修设备仪器,确保小麦收购资金和充足仓容到位,显著提升收购效率,保障售粮农民“粮出手、钱到手”,真正实现“仓等粮、人等粮、钱等粮”。截至7月13日,我市市级储备粮收储进度已完成55.30%,预计8月将全面完成收储目标。
短评
走进东营的“智慧粮仓”,科技的力量扑面而来。从“一卡通”盲检确保公平入库,到“冷心”技术实现绿色储粮,再到“光伏屋顶”兼顾降温与节能,现代科技已深度融入粮食收储的每个环节。这不仅大大提升了储备粮的品质安全和管理效能,降低了损耗与能耗,更让农民卖粮省心又放心。“仓等粮、人等粮、钱等粮”的承诺,背后是扎实的科技支撑和精细化的管理服务。智慧粮仓,守护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和沉甸甸的民生福祉,是名副其实的“饭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