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路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党的教育优良传统。
近年来,东营市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现有的203所普通中小学面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创新实施劳动课程资源深度开发,致力于视野的拓宽、效能的提升、价值的深挖和体系的完善等,到目前,不仅形成了包含活动类、教学类、竞赛类、科研类、管理类等多类别、多形式且规模庞大的优质资源库,还将有为开发、有机融合、有序建构、有效利用的教育智慧,全方位融入到东营市劳动课程的建设实践之中,打造出了特色鲜明、成效明显、堪为示范的劳动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东营样本”。
盘活全域资源 织密劳动教育生态网
东营市科达小学四年级的劳动课堂上,教师正在耐心地传授葫芦雕刻的技艺,孩子们神情专注、边听边做,当孩子们在时间与耐心的双重“加持”下完成属于自己的雕刻作品,当展示台上一件件雕刻葫芦赢得啧啧称赞,也标志着科达小学自主开发的“缤纷葫芦”课程经受住了全方位的检验。
作为山东省劳动教育实验学校,东营市科达小学自主开发的“布艺学堂”“纸艺制作”“小鬼当家”等系列课程,不仅是学生们喜欢的常态课,还提高了他们对劳动技能的探究欲望。“东营市科达小学自主开发的劳动教育课程,只是我市以劳动资源开发为引领,打造全劳动教育生态链的一个生动缩影。”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董永新表示。
曾经,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不足、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等也是困扰东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问题。“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东营市教科院不等不靠,立说立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专家研究团队,聚焦课程资源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于2019年3月成功立项了“中小学劳动教育地缘性资源建设的研究”等一批省级课题,劳动课程资源开发迈出了由初步探索到深度研究的“第一步”。2020年9月,东营市教科院申报的“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项目成功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围绕研究任务,全市又立项95项子课题,近一半的中小学加入到研究队伍中。
在劳动课程资源的整合过程中,东营市突破课程资源开发随意化、浅层化、碎片化、简单化、同质化等瓶颈和误区,提升劳动课程实施和育人实效,从开发理论、机制、体系、实践、评估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在课题引领下,各学校纷纷开发课程资源,编写劳动指导手册,开辟劳动实践场所,培训劳动专任教师,开展各类专题活动,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东营区科达小学开发主题式、项目式、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垦利区郝家镇中学打造“五美”劳动课程,河口区一中结合高中学生特点,创新开发“太空种子种植”“石油化工工艺”“创客空间”等劳动课程……在学校劳动教育氛围日益浓厚的基础上,东营市探索出区域推进劳动教育新模式,劳动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呈现全域劳动育人“生态网”。
创新五育载体 深挖学科融合增长点
今年4月26日,东营市中小学劳动周启动仪式暨第三届学生劳动技能竞赛在胜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举行,来自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160余名参赛学生参加了整理达人、物资抢运、厨王争霸、趣味编织、种菜高手、电路搭建、创意包装等17个项目的比赛,这场以“劳动筑梦,实践成才”为主题的劳动技能竞赛,在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方面各显其能,用行动诠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真谛。
举办全市范围的中小学劳动周启动会,是各学校劳动教育成果的大展示、学生劳动技能的大比拼,更是一次全面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再动员。目前,东营市已打造成熟的学生劳动竞赛课程达40余项,不仅满足了学校多形式开展学生劳动实践的需要,还探索出一条创新五育载体,深挖学科融合增长点的育人路径。
2021年,东营市首次开展的“劳动+”学科融合课例评选及观摩研讨活动中,各学科教师登台展示,语文老师在课文《邓稼先》中赞美劳动者的可贵品质,数学老师通过“三角函数计算”设计制作遮阳棚,英语老师在班务整理中讲解单词句型,音乐老师在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中唱响《劳动赞歌》……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育人形式耳目一新,极大地激发起各学科教师研究和参与热情。
东营市教科院聚焦深度开发、体系重构两大任务,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域优势,开发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借助家校社各方力量,编制了《东营市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指南》,将盐碱地改良、湿地保护、石油文化等地方元素融入资源开发和课程设计中,《走近耐盐植物》《探秘黄河口,学习蒲草编》《蚕?游记》《我是小工匠》《美好食光》《依着时令学劳动》等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们立足本地,在劳动中巧妙链接起科学与生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东营市又开始了“互联网+劳动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英才小学开发虚拟劳动教育平台,通过VR技术模拟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等场景,不仅解决了部分学校实践场地不足的问题,还让学生通过智能化体验和体验智能相结合的方式,沉浸式体验劳动教育的创新业态。
构建协同体系 凝聚全域育人同心圆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东营市着力构建家庭、社会、部门广泛参与、多方联动、协同发力的支持体系,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走出家庭,全方位触摸真实的社会,体验真实的劳动,在实践中实现自我突破。
全市中小学校围绕“自己的事自己做、学校的事争着做、家里的事主动做、社会的事帮着做”的要求,研究制定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清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日常家务劳动,每年学会1至2项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技能。组织开展多样化校园劳动,坚持学生值日制度,通过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团队日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同时,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职业体验和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工厂、农场、商场等场馆和基地开展合作,拓展劳动教育途径,让学生在劳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市教育部门联合市总工会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为学校聘任“劳模工匠兼职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与劳模工匠零距离接触,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悟劳动精神,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各类“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30余场,覆盖学生近万人。垦利区关工委牵头推进劳动教育,面向幼儿园和义务阶段学校编写了《爱劳动》全册教材,创建“爱劳动”实践基地。在全市认定的各批次约160余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研学基地中,近80%的具有劳动实践功能,2024年3月,市教育局开展首批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认定,15处课程丰富、功能完善的基地名列其中。
自2020年全市劳动教育实验工作启动后,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市层面的劳动教育专题会议,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多渠道对典型经验做法及时进行宣传推介,农高区丁庄街道初中、垦利区郝家镇中学等学校的工作经验,有的在省级以上媒体杂志宣传报道,有的在全国性会议上进行交流介绍。另外,包括5个县区、88所学校在内的劳动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强力推进,还有8所学校组成的市级劳动学科教研联盟,形成了互访互学、取长补短、你追我赶的劳动教育教研风景线。
如今,东营市持续开展劳动教育成效已经显现,最新调查显示,全市中小学生日均家务劳动时间从2021年的15分钟提升至现在的32分钟,92%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劳动教育也为各学校创造了特色发展的新机遇,88所劳动教育实验学校持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余所学校劳动教育案例先后在全省获奖,已全面构建起家校社协同参与、多元化资源育人的劳动教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