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种葡萄、台下挖鱼塘”,汀罗镇通过“上农下渔”种养开发模式,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盐碱地变身丰产田,成为村民增收致富“密码”。
这几天,汀罗镇毛坨村村民陈宝峰种植的巨峰葡萄进入二次膨果期,一串串比率的葡萄挂满枝头,长势十分喜人。然而在过去,这里确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汀罗镇地处退海之地,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为克服土地盐碱及旱、涝等困扰,当地巧妙运用水盐运移规律,开创了 “上农下渔” 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新路径,通过挖池筑台、深沟排碱,将挖出的池塘用于渔业养殖,而挖出的土堆积成台田。由于台田地势高,盐碱难以侵袭,为农作物种植创造了适宜条件,成功实现了 “池塘养鱼虾、台田种庄稼” 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作为拥有1000多亩盐碱地的毛坨村,不但高标准推行了“上农下渔”开发,还率先推行了“台田葡萄”种植,让“上农下渔”的效益实现了“水涨船高”。
如今,汀罗镇“上农下渔”占地约10万余亩,台田以种植棉花为主,玉米、林果等为辅,台田渗入鱼池的水含有一定盐度,适宜养殖草鱼、鲤鱼、南美白对虾等品种,露天养殖水面达2万余亩,实现耕地亩产增收2000元,水面养殖效益亩均1万元,充分释放了土地产出效率,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