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潍坊高密井沟镇后单村的翠柳金蝉园,午后的阳光炙热,照进金蝉育苗棚里。工人熟练地抖动篷布,将无数乳白色、米粒般大小的蝉的幼虫聚拢,再轻轻播撒在地下有树根的土壤。“别看现在这么小,两年后就是破土而出的‘金疙瘩’。”说话间,这些承载希望的幼虫已悄然隐入土地。
工人查看金蝉幼苗孵化情况。
育苗架上,层层叠叠挂满了细小枝条。“这是金蝉养殖产业的起点——卵枝。”高密市翠柳金蝉养殖中心负责人刘学海随手拿起一根二三十厘米长的树枝,上面布满细小的孔洞,看上去如同一段风干的枯枝。“可别小看它,这些卵枝是从全国各地收购来的,每一个孔洞里都藏着几十颗蝉卵,这都是未来的‘金豆子’。”刘学海一边指着那些孔洞一边说,他的养殖中心目前有200万根卵枝,可根据客户订单交付金蝉幼苗。“接到客户订单后,我们会根据订单量对卵枝进行喷水孵化,孵化量可自由控制。”刘学海说。
刘学海翻开泥土查看金蝉长势。
2007年,刘学海与金蝉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年间,他陆续承包了80亩林地作为养殖基地。从最初小心翼翼埋下卵枝尝试养殖,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育苗能手,指尖洗不尽的泥土见证了他对金蝉产业的执着。“采收、杀菌,全凭经验积累,急不得也马虎不得。”如今,刘学海的幼苗不仅供应本地,还通过寿光、连云港等地的代理点辐射到其他地区。
如今,在井沟镇的土地上,如刘学海般俯身泥土、向土地深处要收益的养殖户已达百余户。他们依托全镇茂盛的杨树、杜仲等林木资源,将其作为养殖蝉的天然温床。精心选育的优质蝉卵如同希望的种子,深植于树根旁的土壤。在黑暗中历经两年蛰伏,蝉蛹最终在盛夏破土而出。这种自然循环,被编织成一条增收的链条:从刘学海手中精心培育的蝉幼苗开始,到种植户进行林地托管和科学养殖,再到千家万户参与采收,这条产业链带动两千多农户年增收达600万元,金蝉养殖产业成了井沟百姓增收致富的“金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