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是服务居民的“神经末梢”,更是基层治理的“前沿堡垒”。如何让党的组织优势在“家门口”发力?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丽景社区创新探索,全面推行“把支部建进小区”,让党支部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扎根,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效能。丽景国际北区正是这一创新实践的鲜活样板。
头雁领航,小区有了“主心骨”
丽景国际北区有247位居民,99名党员。党支部建起来了,但选个会领路的“头雁”书记不容易。社区党委坚持“谁合适,谁来干”,推选热心能干、群众信赖的党员杨成学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并实现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一肩挑”。
一上任,杨成学就带领支部行动起来。思想上“领”、组织上“联”、文化上“育”、邻里上“帮”,如何落到实处?关键一招是建立党支部牵头的月度联席会议。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每月围坐一堂,共商共办小区事。如何做好小区治安管理,联席会上,大家群策群力,党支部果断牵头协调。很快,24个巡更点覆盖小区关键角落,夜巡队员认真打卡,安全事件锐减。“住得安心,这才像家!”居民们纷纷点赞。
支部建在小区,作用发挥在实处,党支部真抓实干,点燃了居民热情。大家从“旁观者”变成踊跃的“参与者”,争当楼栋长、志愿者,小区事务实现共商共办。
阳光物业,服务提升“看得见”
以前在丽景国际北区,一提物业,不少居民心里就犯嘀咕:钱花哪了?感觉像蒙着一层雾,看不清。如今,一股“阳光清风”吹散了这层雾——小区推行了“阳光制”物业,服务变得透明又贴心。
变化在哪?居民李大爷感触最深:“过去服务好坏物业自己定,现在可不一样了!”小区定期搞满意度测评,保安尽责吗?保洁干净吗?维修及时吗?居民们手握“打分权”,大大方方地评价、提意见。物业每月还得把干了啥活,像“晒被子”一样清清楚楚列成服务清单,贴在公告栏,发在业主群,接受“阳光监督”。
更关键的是“钱袋子”透明了。大伙儿关心的物业费怎么花?业委会成了可靠的“账房先生”。物业费不再糊涂,而是存进了特殊的“双密码”共管账户。物业要用钱,特别是大额支出,必须向业委会提交详细计划和预算,接受审核。最硬核的是,动账户的钱,必须物业和业委会双方共同输入密码才行。这一招,确保了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有据可查。
“把支部建进小区”的核心价值,最终体现在民生服务的提质增效上。“阳光制”物业运行以来,小区的变化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物业不再“闷头干”,而是主动把心思用在小区“里子”上,坑洼路平了,绿植更茂盛了,老旧设施更新了。居民们走在焕然一新的环境里,心里也亮堂了:“以前总觉得物业是管理者,现在不一样了,钱花哪、活干咋样,我们都能看见、能评价、能参与。”这缕“阳光”,不仅照亮了服务的每个角落,更温暖了每一位住户的心。
居民共建,家园涌动“主人情”
实实在在的改变,不仅提升了居住体验,更凝聚起共建幸福家园的强大合力。
最近,丽景国际北区6号楼居民的实践成为佳话。他们自发筹资4万元,将一条普通道路打造成繁花似锦的“玉兰街”。如今这条街不仅成为小区最靓的打卡点,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成功经验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4万元的投资,种下的不仅是玉兰树,更是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邻里齐心共建幸福家园的那股子热乎劲儿。打那以后,给小区建设出主意、想办法的人越来越多,“人人参与,共建家园”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玉兰街美了,邻里间的心也更近了。热热闹闹的社区活动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美丽庭院选拔”把大家的园艺热情点燃了。王阿姨家的小院变成了“月季海洋”,姹紫嫣红。李叔家则别出心裁,用废轮胎、旧水缸造了个“迷你山水”,趣味十足。
随着邻里感情日益深厚,各类志愿服务队伍蓬勃发展。由党员和热心居民组成的“和合之家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小区的每个角落。白天,他们是“活动策划师”和“氛围组”,组织活动、丰富生活,到了晚上,又化身“平安守护者”,戴红袖标巡逻,守护安宁。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关爱,让邻里之间的互助蔚然成风,也让社区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从齐心共建玉兰街,到热情参与社区活动,再到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丽景国际北区的居民们,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把“邻里守望”这句口号,活生生地写进了每一天的烟火生活里。大家的心,在这共建共享的过程中越贴越近。这个曾经普普通通的小区,也真正变成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温情涌动的幸福家园。
党建引领是解锁小区治理难题的“金钥匙”。丽景国际北区的成功探索显示,只有建强小区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有效凝聚各方力量,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治理的成效和生活的美好。
(通讯员:贾雪 刘孟孟 刘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