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过八成的毕业生将实习经验视为就业准备的“头等大事”,这份近乎“必修”的经历,不再仅仅是踏入职场前习得操作设备、熟悉流程的“技能场”,更悄然蜕变为一场深刻影响职业认知与发展轨迹的“启蒙课”。实践的经历不仅锤炼了专业能力,更是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看清产业脉搏、明晰自身定位,甚至构筑起宝贵的行业人脉。齐鲁人才最新发布的《2025届山东校园招聘报告》显示,实习成“必修课”,山东2025届毕业生超八成拥有实习经验。实习,正以其双重价值——技能的练兵场与职业的启蒙师——重塑着山东新一代毕业生的就业路径与未来蓝图。
实习成“必修课”!山东2025届毕业生超八成拥有实习经验
齐鲁人才调研数据显示,山东2025届毕业生就业准备呈现鲜明重点:积累实习经验(85.71%) 成为绝对核心诉求,远超求职技能培训(65.48%)、考取专业资格证书(58.36%)及参与校招(54.97%)。超过85%的毕业生拥有至少一段实习经历,这表明实习已经成为毕业生求职的“标配”。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对求职者的实践经验要求不断提高,零经验者在求职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当85.71%的毕业生将实习作为求职前最重要的准备,其意义已远超简历上的一行描述。青岛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王磊对此深有感触:“在两家龙头制造企业的三段实习经历,让我在毕业前就熟练掌握了专业设备操作和项目流程。最终能顺利拿到心仪的技术岗offer,实习积累的实战能力是关键。” 实习不仅是技能的练兵场,更是职业认知的启蒙课——许多毕业生在实习后重新锚定了发展方向,或积累了宝贵的行业人脉。
工科主导、产教深度咬合,实习参与率已成为专业就业力的“风向标”
数据显示,各专业毕业生实习参与率呈现“工科主导、产教深度咬合”格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94.37%)、软件工程(93.79%)、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92.13%)稳居前三,印证制造业强省对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特色产业赛道表现亮眼:物流管理(89.87%) 受益港口经济,电子商务(87.26%)借势跨境电商综试区扩容。护理学(91.56%)入围前十,反映康养产业人才储备加速。前十专业平均实习率达89.04%,凸显实习已成山东学子就业竞争力的核心锚点。
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生刘昊,大二起连续三年在海尔智家生产线实习,毕业前获 工业机器人调试师认证:“企业把实习当成‘岗前培训’,我们提前半年就签了留用协议。”刘同学的成长轨迹是山东制造业“产教融合”的鲜活注脚。这一“实习-认证-转正”闭环的背后,是山东龙头企业将生产现场变为教学现场的战略选择——海尔等企业通过定制化实习计划前置培养人才,使刘同学所属的机械专业实习转正率高达81%(超全省均值16个百分点)。
毕业生实习格局:硕博重深度、大专重时长、本科居中求广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25届山东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实习时长呈现清晰的学历分层特征。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深度实习倾向最强,超过半数(55.33%)实习6个月以上,平均时长达到7.5个月,显著高于其他群体,显示其更注重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研究能力或匹配高端岗位需求。大专学历毕业生紧随其后,也有过半(50.91%)毕业生实习6个月以上,平均时长6.2个月,反映出高职教育对实践技能的侧重及岗位对接的特定要求。相比之下,本科学历毕业生群体则更集中于“3-6个月”的中期实习(54.41%),其平均时长5.8个月为三者最低,“6个月以上”比例(34.23%)也显著低于大专学历毕业生和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体现出本科就业市场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对灵活实习安排的偏好。
山东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张良表示:“在青岛汽车零件厂干了整整8个月设备维护,三班倒跟着师傅。从巡检、注油到独立处理小故障,SOP必须烂熟。后三个月我就能负责一段产线了。全勤、稳定、上手快是硬道理。主管直接留我转正,厂里就缺能顶岗、耐得住的技术员。”
山东实习薪资分化:技术岗破3k抢人,教育岗低薪饱和
山东2025届毕业生实习薪资以2-3k元区间(41.71%)占主导,映射出基础岗位的普遍待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3k元以上群体总量达36.03%,其中技术密集型领域贡献显著。青岛某新能源企业HR透露:“去年给机械实习生开2800元被拒,今年预算直接提到3500元,技术苗子要靠真金白银抢。”而教育类实习薪资却现“地板效应”,济南某培训机构坦言:“文科生实习岗投递量超岗位3倍,薪资议价空间被压缩。”这组数据实为山东产业转型的晴雨表。当高端制造业实习岗月薪突破3000元线,传统服务业却陷入“低薪饱和”困局。
实习薪资不仅是生活保障,更是企业对人才价值的初次标价。当78.9%的毕业生将实习视为就业“必修课”,合理的报酬机制正在成为衡量雇主品牌温度的关键尺度——这比最终的留用offer更能预见未来人才战争的胜负。
综上所述,优质的实习经历已成为叩开职场大门最硬的“敲门砖”。齐鲁人才负责人表示,对高校而言,深化校企合作、拓展高质量实习基地、提供精准实习指导,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环节;对企业来说,优化实习生培养体系,是将校园人才转化为企业新生力量的前置投资。实习不仅是职业道路的起点,更是毕业生认识社会、锤炼自我的重要一站。那些在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增长的见识、磨砺的韧性,终将沉淀为山东新一代建设者最坚实的底气,伴随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