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构筑起百姓幸福的栖居之所;一步一景,铺展开如诗如画的乡村风貌。
蓝天白云下,步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田庄村,干净整洁的乡间巷道,舒适惬意的农家小院,栩栩如生的创意文化墙,勾勒出一幅恬静淡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实景图。这是开发区扎实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作的一个缩影。
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2024年以来,开发区以田庄村新建农房为试点,并在全区全面推进现代宜居农房建设,构建“精准监管+精心服务+精诚用才”全链条模式,推动农房建设从“保障安居”向“品质宜居”全面升级。
精准监管,守护群众安居“生命线”
“今天浇筑圈梁,钢筋间距必须控制在20厘米内,模板接缝要用密封条堵严,防止漏浆。”每天开工前的晨会上,工匠长王师傅都会讲解当天施工注意事项和技术要点,增强工匠们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流程。
为打造高质量的新建农房,开发区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技术+巡查”监管体系。“晨会+五到场”的常态化便是该体系实践中的一个生动体现。
“新房自开工建设以来,区里和街道的技术人员来得比我还勤,还有专业的仪器工具,我很放心。”家住邱家村的邱延勇说。
为强化新建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开发区运用科学化技术手段,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影响 房屋质量的关键指标进行动态抽检,同时,为新建农房建立“一户一档”档案,详细记录施工日志、材料质检报告以及整改记录等,实现施工全程质量可追溯。
此外,开发区推进农房安全常态化巡查机制,将农户自查、村级排查、镇街巡查、县区抽查和群众监督相结合,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截至目前,累计排查并整改问题12处,高质量推动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再增效。
精心服务,擘画农房建设“新蓝图”
“小张帮我填好申请表,还把规划许可、施工备案的材料一次性收齐,两周后就把证件送到家里了。”72岁的田庄村村民马树民腿脚不便,原以为办理开工手续要费一番功夫,没想到“农房建设专窗”工作人员直接带着文件上门服务。
而这一切的便利得益于“集成化”办理优化办事流程。为增强农户建房审批便利度和办事体验感,田庄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农房建设专窗”,实行“一个窗口”受理,多部门联动审批,农户将所需资料交到窗口后,由专人负责帮助农户到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办理农房建设手续,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成”,同时,村里老年群体和行动不便人员还可享受“入户办”的贴心服务。
此外,为让村民在农房建设方面的所思所盼最大限度列入“菜单”,开发区以户为单位,结合农户实际情况,探索制定“一户一策”设计方案,不断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需求。
诸如,针对独居老人住房,将卫生间改为推拉门,地面铺设防滑砖,马桶旁加装L型扶手,浴室安装折叠座椅;而对养殖户,设计规划独立的饲料储存间,畜禽通道与生活区域隔离,并预留粪污处理池接口;多代同堂家庭则采用“双钥匙”设计,兼顾不同年龄层需求。
精诚用才,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在乡村建设工匠轮训班上,来自开发区的40余名参训工匠正认真听取讲师对拆解预制楼板安装要点的讲解。“以前砌墙全靠经验,现在知道了预制构件接缝防水要分三道工序。”工匠小李边记笔记边实操,培训班还设置了钢筋绑扎实操考核,不合格者需补考。
乡村建设工匠是推动乡村风貌建设的生力军。随着农房翻新和村庄建设的加快推进,乡村对建设工匠的需求愈发旺盛,曾经的“土师傅”成为乡村的紧俏人才。
为进一步发挥专业人才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发区通过定期举办乡村建筑工匠培训班、邀请设计研究院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维度发力,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课堂培训到实践一线,又从实践回到课堂,这一系列的转变正构建起一支坚实可靠的人才队伍,为守护农房安全、保障村民安居乐业筑牢了坚实基础。
新农居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从“一处美”到“一片美”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开发区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