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渤海在此相拥,千年奔腾,孕育出新时代的蓬勃气象。这里是东营区黄河三角洲的明珠,是宜居宜业的活力幸福新油城。
这里是工业的脉搏,油井林立、钻机轰鸣,黑金热土上涌动创新激情;这里是自然的馈赠,湿地潋滟、芦花飞雪,鸥鸟翔集处书写生态诗行;这里是烟火人间的温情注脚,老街的晨光与新城的霓虹,共同勾勒出幸福的模样。
近期,东营区政务微信公众号持续推出“东营区很特别”主题系列图文报道。今天推出第十二篇:《东营区这项文化,很厚重!》。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活力与创新的沃土,在平凡岁月里触摸一座城的温度与高度,读懂一个奔腾向前的东营区。
东营区是一片红色沃土。
历史上,这里是渤海区的大本营、华北抗日的分战场、辽沈战役的兵源补充地、淮海战役支前的大后方。1945年春,这里掀起轰轰烈烈的大参军运动,三天时间报名参军3145人,史称“三天三千”。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情景,更是涌现出“商家连”“周家连”这样一个村参军一个连的壮举,受到渤海区党委的通令嘉奖。这里最早发现胜利油田的原石油工业部华北勘探处32120钻井队,70%为转业军人,是胜利铁军的重要根基。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东营区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东营区历经多年探索实践,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宣教模式,擦亮红色文化品牌。
创新实践 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在东营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30名身着校服、系着红领巾的“小小讲解员”已列队完毕。“1943年5月,八路军在这里成功拔掉了日伪军‘固若金汤’三里庄据点,爆破英雄侯登山壮烈牺牲……”五年级学生李晓明指着浮雕,熟练地讲解“三里庄战斗”的态势。他身后,二十多名同龄孩子感同身受,“穿越”到硝烟弥漫的战场,爆炸声与冲锋号在脑海里回荡。
为实现英烈文化宣教的广泛覆盖,东营区以东营革命烈士陵园为依托,着力打造市级英烈文化研学基地,将宣教目标精准定位到五个重点人群:干部职工、中小学生、参战老兵、军创企业家和兵支书。比如,针对干部职工,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强化使命担当”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通过实地参观革命历史陈列、聆听英烈事迹讲解,引导干部职工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党性修养和工作责任感;对于中小学生,精心设计适合其年龄特点的研学课程,比如,组织“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让孩子们在深入了解英烈故事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培养爱国情怀;对于参战老兵,定期邀请他们回到烈士陵园,讲述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不仅让老兵们重温峥嵘岁月,也让年轻一代更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伟大;针对军创企业家和兵支书,开展红色文化与创业、基层治理相结合的主题研讨活动,鼓励他们将红色精神融入企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中。
截至目前,东营革命烈士陵园接待参观团队约240个,参观人数约15000人次,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教育阵地。
多维联动 让红色血脉“热”起来
东营区构建起校、家、社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红色教育融入日常、走进生活、深入人心。在校园里,英烈精神教育不仅融入思政、历史等学科教学,更通过“红色故事演讲比赛”“英烈主题手抄报展览”等特色活动焕发新活力。课堂上,语文老师正带领学生诵读革命烈士家书,稚嫩的童声念出“誓死保卫家园”的铿锵誓言;历史课上,老师结合本地“四打三里庄”案例,让学生们用沙盘推演重现当年战斗场景,在互动中感悟革命智慧。
在家庭中,“红色家风传承”主题活动让亲子共学蔚然成风。家长带着孩子走进革命烈士陵园,认真聆听“一门四英雄”的家国故事;在“红色影院”里,三代同堂观看《周家连》,老一辈指着荧幕激动地说:“这就是咱们村的事迹!”
社会层面上,红色教育更是全民参与。退役军人老党员自发组建“老兵宣讲团”,用乡音土语讲述“大胡子连长李文学”的抗战传奇;志愿者们定期为烈士墓碑描红、清理墓区,以实际行动守护精神丰碑;社会各界群众在陈列馆的浮雕前驻足凝望,在革命文物展柜前拍照记录,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岗位建功的强大动力。
薪火相传 让红色品牌“亮”起来
在东营革命烈士陵园,抗战老兵商建华颤抖着抚摸哥哥商建楼烈士新迁葬的墓碑,这场跨越70多年的“相逢”令在场者动容。东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红五星”“宝贝回家”等公益组织,积极开展为烈士寻亲、归葬工作,既体现了东营区对英烈的尊重和关爱,也进一步弘扬了崇尚英烈、关爱英烈家属的良好风尚。
在东营区,这样的感人场景已成为常态。近年来,东营区深入挖掘区内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以红色旅游为载体,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精心规划推出红色旅游线路,紧密围绕东营区区情馆、区方志馆、东营革命烈士陵园和渤海区抗战烈士祠等13家红色经典景点展开,将分散的红色景点串联成线,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
如今,红色教育路线如同流动的血脉,将“清河英烈”的品牌深深刻进新时代的精神坐标。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红色基因正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