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营的社区街巷与乡村院落,总能看见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在诊室里专注问诊,在楼宇间穿梭访户,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查体,为慢性病患者定期随访。作为居民的“贴心朋友”与“健康守门员”,他们正用脚步丈量责任,以温情传递关怀,让“小病不出社区、健康有人守护”成为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签约服务重塑健康管理:从“医院奔波”到“家门口的熟人服务”
“以前跑大医院挂号排队,一天下来累得够呛,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测血糖、问用药,医生还定期来家里看看,省心又安心。”七旬居民杜国华的感慨,道出了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我市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构建“防、治、管、服”一体化基层医疗网络,扭转了传统门诊“被动接诊”模式。家庭医生团队主动走进社区、乡村,为签约居民提供“连续、综合、个性化”服务——从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随访,到预约转诊、24小时线上健康答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如“医生朋友”般的“熟人服务”。
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提升至73.06%、73.1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9.42%。“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医疗卫生服务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生动实践。”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与妇幼健康科张岩表示。
全专协同,网格嵌入:打破资源壁垒,专家与“管家”同频守护
在东城街道文昌社区卫生服务站,市人民医院慢阻肺专家坐诊现场,居民络绎不绝。“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让大医院专家看病,看完还有家庭医生一直盯着后续健康管理,这服务太到位了。”文昌社区居民庞大爷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为让基层百姓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我市创新推行“全专协同 网格嵌入”模式:由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师与基层家庭医生组建“1+3+N”服务团队(1名专科医生+3名基层家庭医生团队成员+N名辅助成员),携带便携式超声、心电图等设备深入社区乡村,2024年累计开展健康义诊345场、讲座514场,惠及群众超6万人次。与此同时,家庭医生团队与基层网格深度融合,网格员协助入户宣传、组织义诊,为重点人群健康档案精准标注“健康标签”。
“张大爷,最近睡觉怎么样?吃饭还好吗?”在东城街道,东营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大夫周宁随家庭医生团队来到84岁老人张咸勋家中,听诊、测血压、叮嘱用药……张大爷瘫痪在床两年,“多亏了家庭医生团队,主动上门服务,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张大爷的老伴双手紧握着拐杖,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目前,全市179.88万份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动态管理,建档率达81.43%,“这些档案就像‘健康地图’,让我们能精准找到需要守护的人。”张岩介绍说。
一纸协议牵起长期信任:积分制度激活“主动健康”新动能
东城医院兴盛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苏燕正往电脑里录入签约居民的电子档案。
“家庭医生签约不仅是一纸协议,更是医患间长期信任的纽带。”苏燕说,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按照自愿原则,签订1至3年的服务协议,可享受基础诊疗、健康管理、居家护理等“量体裁衣”式服务,“签约不是‘捆绑就诊’,而是让居民知道,无论健康还是患病,都有一个团队在长期关注他们的状况。”苏燕解释。2024年,家庭医生团队向大医院转诊1.96万人次,畅通“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康复回基层”的闭环,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有通道”。
“去年攒了1500积分,换了免费B超检查,全家现在都积极参加健康活动,管好身体还能得实惠!”居民贾秀惠展示着手机里的“健康积分”页面,笑容满面。
为激发居民健康管理的“内动力”,我市创新推出“双向健康积分”制度:居民参与体检、健康讲座等活动可兑换生活用品或免费医疗服务,医务人员积分则与绩效挂钩。数据显示,2024年签约居民参与积分活动达645.47万人次,居民“被动接受健康服务”的模式正加速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转变。
从城市社区到偏远乡村,我市1000多支家庭医生团队、2582名家庭医生已织就一张覆盖所有村居的健康守护网。他们是清晨敲开老人房门的“健康管家”,是深夜接听居民咨询电话的“暖心顾问”,更是百姓口中亲切的“咱们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不是‘独行侠’,而是‘团队作战’,我们背后有专科医生支持、有网格助力,更有居民的信任。看着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听到他们说‘有你在,我们放心’,就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得。”东城医院公共卫生科主任燕钦栋说。
当健康关切成为邻里闲话的日常,当“小病不出社区”成为生活常态,宏大的健康中国愿景正在东营的基层土壤里落地生根。这些扎根泥土的医者,用一次次叩门随访、一句句耐心叮嘱,将健康底气送进千家万户,让“健康守门员”的承诺,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成为最温暖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