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常常面临着康复周期长,恢复效果欠佳等诸多问题,如何打破上肢功能康复技术壁垒,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现今,国家大力扶持青年人勇于创新,擅于创新,无数新鲜的创新团队涌入潮头,解决了诸多社会难题。医疗科技也因此而飞速发展,中西医结合的上肢康复器械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康复医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特别是“身随心动”团队所研发的数智化上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融合中医和西医知识理念,打造了一套全面卓越的康复治疗体系,为无数患者带来了重新获得完整上肢功能的希望。这次技术的突破,不仅仅是挽救了无数个家庭,更是对传统康复理念的深刻革新,为后续康复医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传统康复的局限与创新需求。
虽然传统的上肢功能康复治疗有多种方法比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调治等等,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却缺乏个性化,无法根据人的差异性制定出精准的康复治疗方案,使得康复治疗进程缓慢。再说说,药物治疗。虽然它能够缓解一定的症状,但这也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使患者的上肢功能完全恢复,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中医调治虽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如果无法与现代康复治疗完美结合,中医调治这一方法也无法解决上肢康复面临的诸多问题。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渴望能够依靠科技使上肢功能完全康复,由此传统的上肢康复治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在上肢康复技术上进行创新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二、中西医结合:开启康复新纪元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观念深入人心,为上肢康复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南中医药大学“身随心动”团队研发的数智化上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便巧妙的运用了中西医结合这一治疗理念。这款上肢康复机器人融合了中医传统康复技术和现代智能科技,为脑卒中等导致的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接下来,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这款上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原理。
产品采用轻量化穿戴式设计,重量仅1.4kg且手套尺寸能够进行调节,满足个性化需求。与传统刚性外骨骼式康复器械相比,该数智化上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更加的轻便、贴合。此外,该项目团队还在健康手手套的手指关节处设置弯曲传感器,用来捕捉手指运动数据,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入智控系统,进而带动患病手模仿健康手运动,帮助手指功能的恢复。这款产品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的弯曲度分别可达0.82°、0.78°、0.84°、0.8°、0.76°,能精准模拟正常手部运动。与此同时,项目团队采用轻型材料模块化制作,器械方便携带,使得患者可以脱离特定的康复背景独立进行康复训练。该产品的电源控制中心使用DC12V,2A锂电池供电,气泵每秒充气量达40ml,通过柔性伸缩管通气、泄气,带动手指抓取或握拳,最大速度可达10cycles/min,还能实现单个手指多关节运动,自由度为4个,仿真手指弯曲度达90度,有效强化了物理治疗效果。
现今,该项目团队在此基础上推出的二代机,更是融入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患者戴上基于EEG的非侵入式BCI脑电帽,系统就能采集运动意图,结合AI算法实时调整康复手套运动参数,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康复训练。这种康复器械的创新不仅提高了康复效率,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加舒适和个性化的康复体验。
三、临床应用与患者反馈
这款数智化上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许多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使用该设备后,手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一位患者表示:“使用这款机器人后,我的手臂灵活性大大提高了,现在可以自己穿衣、吃饭,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一位患者则表示:“这款机器人不仅效果好,而且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我可以在家里自己进行康复训练,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这些真实的反馈,不仅是对“身随心动”项目团队的肯定,更是对中西医结合康复理念的有力佐证。
四、未来展望:科技赋能康复医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康复器械必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未来康复医学发展大势,不可阻挡。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康复器械的出现。打破上肢康复技术壁垒,实现完全解决上肢功能障碍这一社会问题,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