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利港区,码头上红色的门机和岸桥如钢铁巨人般矗立,伸展着粗壮的“手臂”,精准抓取、吊装货物,整个港区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为优化港区布局、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山东港口集团东营港有限公司准备实施广利港区客滚泊位区陆域形成工程和广利港区配套服务区陆域形成工程两个围填海工程。
“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后,我们迅速成立服务专组,依据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实施重点项目省级技术指导政策要求,向省生态环境厅汇报了项目的相关情况,并系统梳理、提报了指导所需的材料。”开发区审批服务部工作人员周营营介绍道。
在技术指导期间,开发区审批服务部组织专业团队提前介入,对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估与指导,并与省生态环境厅和建设单位保持高频次、高质量的信息交互,确保技术指导高效推进。
通过省级技术指导后,开发区审批服务部随即启动“即受理即公示、即公示即审查、边公示边审查”工作机制,同步启动两个项目的环评专家评审会,邀请海洋、海事、渔业、交通等部门及涉海洋领域专家现场沟通,一次性提出整改意见,省去了反复修改的过程。
最终,两个项目顺利通过环评审批时间缩短了25天,审批效率提升近60%,较以往同类项目审批时长大幅“瘦身”。
这两个项目的高效获批,只是开发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开发区积极探索创新,推出环评排污“一体化”审批、环评打捆审批、“云上审批”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打造“线上预审+线下帮办”的“双轨制”服务模式,并建立重大项目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实施即来即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较大限度地压缩了审批时限。
同时,线下安排专人对接企业,提供“一对一”帮办服务,采用“即受理即公示、即公示即审查、边公示边审查”工作机制,有效优化办理环节及次序,穿插同步进行,全程跟踪项目进展。
政府服务做“加法”,企业负担做“减法”,发展活力才能做“乘法”。目前,在开发区,一处处工地奏响激昂奋进的乐章,一个个优质项目落地生根,一大批优秀企业茁壮成长……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正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