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潍坊寿光市台头镇三座楼村,“乡绣”这项老手艺、老产业在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推动下,从濒临失传到如日中天,从“压箱底”绝活蝶变为年销万件的文化IP,谱写了一曲推动产业振兴的乡村赞歌。
“我这把年纪了,原以为没啥用处,从去年开始,在村里鼓励下我重新做‘乡绣’,现在挣了接近两万元,真是好!”5月12日,在三座楼村“乡绣馆”,89岁的张桂荣感慨万千,她告诉记者,他们村是寿光有名的“乡绣村”,有数百年历史,家庭妇女以布匹、棉花等为原料,一针一线缝制帽子、衣服、鞋等穿着类用品,满足生活所需。后来挣钱门路多了,加上没有多少经济价值,乡绣传承出现了断层,老年妇女不愿干、年轻妇女不会干。
老手艺不能失传!在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下,三座楼村党支部持续不断地为“乡绣”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据村党支部书记张吉光介绍,从去年开始,他们精准发力,在村“两委”驻地成立“乡绣馆”,为热爱“乡绣”的老艺人提供集中创业的场所,邀请专业人员举办培训班;村党支部领办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提供原料,针对老年人出门不便的实际情况,合作社还安排专人入户取货。
“乡绣”能否卖得出去、卖出高价,是产业振兴的关键。三座楼村党支部线上线下齐发力,台头镇党委政府的公众号也帮他们做宣传。
张吉光和隋桂云在一起探讨如何开发新产品。
张吉光的“贤内助”隋桂云也加入进来,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次,我参加潍坊市女企业家协会的活动,将‘乡绣’作为礼品赠送时,大家赞叹不已,说这么好的手工艺品,只要把营销搞好,完全有大市场,这坚定了我的信心!”隋桂云说,在镇村两级党组织协调帮助下,她们带着样品参加众多高层次的展会,让更多人知道潍坊的三座楼村,还有这样一批老艺人与手造好品。她自已利用视频号、抖音号为“乡绣”做宣传,不但争取了大量订单,而且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去年获得了“中国好人”的殊荣。
短短一年半时间,三座楼村的“乡绣”由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三座楼村还与山东鲁商集团、北京市文旅局等单位达成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重拾老手艺,加入合作社,再迎人生高光时刻。74岁的张秀香老人主要加工虎头鞋,是村里的创收典型,“这段时间我挣了4万多,家人都对我刮目相看。”老人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5月12日,记者在张吉光夫妇创办的“乡绣”展厅内看到,展品丰富多彩,设计风格各有千秋,其中“民族风”“龙灯”等产品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堪称文化“两创”的完美结晶。张吉光自豪地说:“这一年半的时间,我们一万多件‘乡绣’销往国内外市场,合作社社员从数十人增长到200多人,主要是中老年妇女。订单太多忙不过来时,就交给附近赵埠村等村庄的群众一起做,大伙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