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华灯初上。东营区某饭店内觥筹交错,人声鼎沸。在不起眼的角落,两名“食客”略显与众不同——他们面前只有两盘包子,却时刻关注着包厢区的动向。
“这是本周第三次‘陪餐’了。”察访组成员看了看手机,晚上8点30分。他们从下午6点就守在这里,为的是查证一条关于某单位违规公务接待的线索。“他们推杯换盏,我们啃包子记录,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常态。”而这只是东营区纪委监委察访组一次普通的夜间暗访。
机制创新 锻造监督“利剑”
七年前,面对“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反弹回潮压力,东营区纪委监委精准出击、主动亮剑,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一支专职察访队伍。这支队伍以“三不固定”工作法——监督时间不固定、监督地点不固定、监督人员不固定,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八小时之外”。
“我们可能在上班时间查,也可能在夜间查;可能在机关查,也可能在酒店查;可能是熟面孔,也可能是生面孔。”察访组组长介绍,正是打破了监督检查的“套路化”,采取“突袭式”“点穴式”的监督更具精准性和震慑力。
“最考验人的是节假日。”察访组组长回忆,去年春节前夕,为深挖违规收送节礼问题线索,他们在特定地点连续蹲守3天,最终固定了关键证据。“别人都忙着给家里置办年货、走亲访友,我们只能在车上吃方便面找线索。”
除了“蹲点监督”,察访组还创新运用“三时三查”工作法:饭时查接待、行时查公车、节时查礼品;查账目、查轨迹、查库存。2024年以来,察访组累计开展明察暗访83次,发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线索37条,群众对机关作风满意度不断提升,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多管齐下 织密监督“笼子”
当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越来越隐蔽,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有的将公款吃喝转移到私人会所,有的通过电子礼品卡变相收礼,有的收受礼品改用快递邮寄。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东营区纪委监委察访组统筹协调,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织就了一张疏而不漏的监督“笼子”。
“现在的违规接待很少在发票上直接体现,往往通过拆分账单、变换名目来规避检查”察访组成员说。为此,东营区纪委监委建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动态研判机制,每月分析新动向,每季度更新监督重点。
同时,创建“大监督”格局,从机关事务管理、审计、公安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业察访人才库,打造作风监督的“特种部队”。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监督更精准、更有力。
东营区纪委监委充分发挥察访组人才库作用,将传统“人海战术”升级为“智慧监督”,仅2024年,查实问题线索34条、处理43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量和人数分别同比提升70%、19%,问题线索成案率提高至70%以上。
热线+监督 畅通群众诉求“微循环”
在察访组办公室的办公桌上,一摞摞整齐码放的“12345”政务热线台账格外醒目,每一页都详细记载着群众反映的问题、责任单位、办理时限和处置结果。
“这是我们监督民生诉求落实的‘数据库’。”察访组组长介绍。区纪委监委建立“热线工单—监督清单—整改账单”转化机制,聚焦办理工单敷衍塞责,甚至经督办后仍消极应付的问题,对城市管理、教育医疗等10个领域近1000条群众诉求进行回访督办。
在跟进某小区物业纠纷投诉时,察访组发现3个部门存在“踢皮球”现象,随即启动问责程序,推动困扰居民的消防通道安全、违建毁绿种菜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每张通知单都是一份‘责任状’。”2024年以来,已累计督办政务热线180余条,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10余个,对3起“12345”政务服务热线办理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公开通报曝光。
这些数字背后,是察访组用“铁脚板+大数据”织就的民生监督网,通过“热线+监督”模式解决的民生实事中,有七成以上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正如区监委特约监察员所说:“现在拨打12345,真能听见纪委的脚步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暮色四合,察访组再次整装出发。当监督利剑高悬、制度笼子扎紧、新风正气充盈,这片宜居宜业的热土正书写着作风建设的时代答卷——既有“当下改”的雷霆力度,更见“长久立”的治理智慧,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