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的实质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这不仅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更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日前,在河口区义和镇“润义有声”宣讲工作室,颐正新村党委书记张国华以“除陋习 树新风”为主题,向村民阐释移风易俗带来的积极变化和陈规陋习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号召全体村民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遵守者。颐正新村将抓理论宣讲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利用颐正社区8个自然村居民集中居住的优势,打造“润义有声”宣讲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多种类、多形式的宣讲活动,有效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义和镇积极整合理论宣讲力量和载体,用好群众身边人,从党员干部、村民代表、文艺爱好者、老干部等群体中,择优遴选宣讲员,建立多领域宣讲人才队伍,打造“义和微讲堂”特色品牌,并将单一宣传普及党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拓展到法律法规、惠民政策、科学普及、非遗等多元化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宣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了理论宣讲的多方位、全覆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面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新时代理论宣讲对宣讲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和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崔士亮表示,义和镇精心遴选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宣讲能手,由领导干部组建讲师团,并邀请区委党校、区直单位的党员干部建立社科专家宣讲团,分赴农村、企业开展理论宣讲。同时,吸引知识储备丰富、了解社情民意、表达能力强的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员、“土专家”“田秀才”等群体,分行业组建理论宣讲团,构建“专家教授讲理论、领导干部讲政策、先进典型讲经验、普通百姓讲感受”的宣讲矩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讲活动,扩大宣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新时代理论宣讲,不仅要走“新”形式,关键要更入“心”。义和镇把服务群众同教育群众相结合,以“理论宣讲+文艺文化”的方式,鼓励引导文化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将党的创新理论创作编排成快板、吕剧、三句半等群众爱听爱看的文艺作品。由河口区吕剧艺术团创作的《秤杆不离秤砣》、《自作自受》等作品,在基层宣讲时叫好又叫座。此外,常态化开展文艺文化演出、非遗文化体验、国学知识学习等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理论“演出来”“讲出来”“展出来”,为广大群众打造出理论味十足的“文化大餐”。
此外,义和镇还不断借助新技术拓展线上线下宣讲渠道,更好适应当前新时代理论宣讲的新形势。一方面,守牢传统理论宣讲阵地,打造以1个镇文明实践所大讲堂为支撑、6个村文明实践大讲堂为骨干、多个功能场馆所为补充的“1+6+N”宣讲平台,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达100余场次,教育干部群众近2000余人次。另一方面,利用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等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其内容权威、信息及时、资源丰富等优势,向外延伸学习渠道,让党的创新理论从“指尖”传递到广大群众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