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察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作为矿产资源大省,山东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成果丰硕。
5月7日,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张玉洪介绍,去年以来,省煤田地质局在全国探获煤炭资源量24.84亿吨,并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全国首个亿吨级富铁矿资源基地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还在地热等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勘查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山东如何在能源资源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民之大事”上不断塑造新优势?
创新、创新还是创新
去年,山东在能源资源勘察方面捷报频传,不仅探获了全国原煤产量总量一半以上量级的煤炭资源,还在德州、莱芜等地实施7项铁矿项目,建成齐河-禹城亿吨级富铁矿基地,同时加快实施9个中央、省级地质勘查铁矿重点项目,筑牢传统能源保障根基。
同步推进绿色能源开发,完成260万平方米浅层地温能检测,年出气超5000万立方米的煤层气、页岩气开发。创新构建盐穴储能体系,建设占全国1/3的10余个储能项目,形成840万立方米地下“超级充电宝”,显著增强能源调节能力。
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应用。省煤田地质局总经济师、二级巡视员杨平介绍:“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围绕黄河北富铁矿、胶东金矿、盐穴储能等重点领域,解决关键探测技术难点与核心技术集成,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关键技术突破。”
例如,在技术层面首创“煤铁共盆”成矿理论,突破传统矽卡岩型铁矿认知,建立“四级渐进”找矿预测法,将煤田地震技术引入富铁矿探测,成功破解了深部富铁矿体的定位探测难题。实施我国首例三维地震探测项目,开创性破解了金矿深部找矿关键难点。构建了基于地震多属性融合分析的盐腔全空间识别模式,为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选址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步革新钻探工艺,开展富铁矿深覆盖区钻探施工工艺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打偏打斜的质量问题,钻进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创新井上井下联合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优化施工参数、优化复合定向钻进等技术。在陕西油气井、山西煤层气等项目施工中,达到了24小时钻探进尺600余米的效率,钻效提高了4倍。
这些创新技术不断擦亮了山东深地探测技术品牌,在重要矿集区、储能发展前景区、重大地质灾害区、煤矿安全生产区等关键地带试验、示范,形成了深部探测示范基地,为保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资源勘查与生态保护“双赢”
地质勘查工作怎样与“绿色”结合?省煤田地质局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勘查工作规范。
如今的山东地质勘查工作早不复传统印象中粗放式的勘查开发,无人机、震源车勘查,遥感地质解译,广域电磁探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勘查作业智能化水平。
张玉洪介绍,省煤田地质局坚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制定实施《绿色勘查管理规定》,严格落实绿色勘查工作规范,将绿色勘查要求贯穿于项目立项、设计、实施、验收全过程、各环节。打造“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绿色勘查技术体系,使用泥浆不落地、土壤分层分级剥离回填等先进工艺,获评全国绿色勘查示范项目2项。其中,通过定位系统动态优化进行施工作业,实现了人工踏勘范围缩减70%,植被踩踏面积减少了45%,大幅降低了勘查作业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积极推动资源勘查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赢。
矿山安全“防诊治”体系推动“变害为宝”
山东的矿山数量众多,而安全是矿山生产的重中之重。如何发挥地质技术优势,有效防范矿山安全潜在风险?省煤田地质局亮出三项对策。
对策一是精准把脉,联合政研机构、监察部门组建专家团队,深入17个重点单位,对全省矿山隐蔽致灾因素展开深入调研与综合研判,摸清了全省矿山分布及地质特点,深入分析了地质环境致灾主要类型,指出了在矿山安全地质环境致灾因素普查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加快推进区域性普查治理、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科技兴安水平、督促矿山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应急救援装备与队伍支撑。
对策二是靶向治疗,在全省主要产煤地市开展了区域性隐蔽致灾因素项目普查,查明老窑、采空区积水、导水裂缝带、瓦斯富集区、冲击地压等各类致灾因素,归纳总结区域性地质灾害致灾规律,为产煤区矿企实施灾害探查、制定治理措施提供了关键依据,助力地方加快矿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转型。为此,省煤田地质局承担了省内重点矿企的30余项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项目,为推动全省矿山安全生产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策三是智囊赋能,依托深部冲击地压灾害评估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非煤矿山隐蔽致灾评估与防控重点实验室等矿山安全科研平台,聚焦矿山隐蔽致灾因素领域,广泛汇聚高层次人才及各专业领域专家,构建技术指导与支持体系,全面提升矿山安全科技化治理水平。
锻造“应急利剑”筑牢生产安全屏障
经过多年的锤炼,在应急救援领域,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应急救援技艺以及防灾减灾水平都走在前列,锻造出了应急救援尖兵队伍,提升了硬核技术,从而筑牢防灾减灾屏障。
依托山东唯一国家级矿山钻探应急救援队——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山东特勘队,持续打造高标准、现代化、区域性、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去年以来,参与重大救援3次。在深江铁路救援中,创造了“第一个完成钻孔、综合钻探效率第一、一次成孔率第一”和“施工方案最优、钻孔直径最大”2项最优,为现场救援施工提供科学规范,为全国应急救援提供了“山东方案”。
与山河智能装备集团合作研发国内首台套大口径双动力头钻机,列入救援装备序列,在应急救援新质生产力培育上取得新突破。局属单位全部具备防灾减灾相关甲级资质,纳入日照、枣庄、济宁、泰安、潍坊等地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单位。并在省内外实施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项目10个,打造山东济宁、河南民权等多个沉降监测网样板工程,实时掌握地面沉降动态,提升地方应对沉降灾害预警防控能力。助力地方编制地灾防治方案,实施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项目30余项,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张玉洪表示,下一步,省煤田地质局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改革创新主旋律,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大力开展“找矿突破攻坚行动”“绿色低碳服务增效行动”,创新探索“陆海统筹生态修复”新模式,持续打造“大应急”格局,塑造新优势、激发新动能、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