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孟向明出发北京领奖前夕。
这是一个寻常的周六。
在创新工作室忙了一上午,孟向明回到家,妻子已将午饭摆上餐桌,宠物猫“橘子”和“悠咪”正围着客厅里的行李箱来回转圈。
行李箱内,是孟向明新置办的一套西装和一身工衣。午饭后,他将踏上行程,此行目的地——北京,人民大会堂。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孟向明是2426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的一分子。
这是孟向明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2023年,他曾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代表,走进过这一“殿堂”。
这些年,孟向明的头衔多到让妻子范晓霞数不过来:中央企业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齐鲁大工匠、集团公司技能大师……“角色越多,担子越重。”范晓霞骄傲着丈夫的成就,也心疼着丈夫的身体。
若是才华有具象,那便是他32年采油生涯中潜心钻研出的87项实用新型专利、55项省部级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现场广泛应用,换来一线员工“大师就是大师”的由衷感慨。
“如果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中,那再光鲜的竞赛成绩和创新成果都一文不值。”他说。
若是责任有具象,那便是他言传身教培养出的108名高徒,其中24人在国家级竞赛获奖,76人晋升技师以上等级。这些徒弟开枝散叶,将他的培育理念复制下去,一批批高技能人才活跃在油田各个岗位。
“一个孟向明干不了啥,那就复制一百个、一千个孟向明;一个人只能称为‘工’,只有传承下去才能称为‘匠’。”他说。
孟向明喜欢钓鱼。他说他喜欢期待鱼上钩的那个过程,有盼头、有想法、有希望。这些年,在难题攻关、技术创新和导师带徒过程中,正是这种“有盼头、有想法、有希望”的念头一直推着他不断向前。
对于“油井神医”的称号,孟向明认为没有什么高深的奥秘,有技术、有经验,再加上熟悉工艺流程,就能做到少干活、少花钱,让油井多产油。“关键是这里。”孟向明指了指自己的头,又指了指胸口,“一定要有想法,用心、上心。”
有想法、有责任心、懂感恩,是孟向明对徒弟们的要求。“师傅对我们一直是启发式的引导,他说他只是把打鱼的方法教给我们。”鲁明公司采油工、油田技能大师贾鲁斌是孟向明最早一批的徒弟,一路走来,他研制的很多创新成果,都是在师傅引导下一步步“抠”出来的。
“生产需要什么,我们就攻关什么。”在孟向明看来,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信息化的推广,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国家要求要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大军,这就需要我们边干边学,与时俱进。”
他参与了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井组的投产工作,带领技师参与到采油厂专家攻关团队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森诺科技等校企合作,攻克了页岩油脱水困难的世界级难题。
他探索升级油气管道长寿命、游梁式抽油机平衡智能调节技术等绿色生产方式,25项降碳减排环保类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其中“减速箱漏油治理系列技术”在全油田推广1098套。
“他的眼睛很‘刁’,井场上什么问题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范晓霞笑着说,“但是在家里,很多家务他都看不到。”
尽管嘴上这样说,但范晓霞默默在背后给予了丈夫莫大的支持。夫妻俩工作性质不同,工作交流并不多。有一次,孟向明将刚刚完成的一份材料拿给妻子看,翻看着材料里让人眼花缭乱的创新成果,范晓霞更加理解了丈夫工作的意义。
“一个丈夫、儿子、父亲该尽的职责,他都没有落下。他一直是父母和我的骄傲,是儿子的榜样。”
孟向明的父亲有过20年的从军经历,他的坚韧、正直一直影响着孟向明。得知儿子又要到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80岁的老人一连重复了几句“很好,很好”。
问及孟向明从北京回来准备如何庆祝,范晓霞说:“也没有想过要特别的庆祝,就想如果有时间,他回来后能好好休息一下。”(胜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