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心内科介入团队,再次成功开展“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该技术的成熟运用,对患者心脏安全实行全天候监控和保护,为更多猝死高风险患者带来了新选择、装上了“护心符”。
57岁的患者杨先生,在外院陪床期间无明显诱因突发意识不清、呼吸心跳骤停,经过一系列救治后,生命体征稳定,但脑功能恢复差,遂来到东方胶州医院拟行高压氧等神经系统恢复治疗。
患者住院第二天,再次发作室颤,经历多轮抢救,危险程度极高,同时他的家属中有多名猝死的家族史。ICU团队与心内科介入团队、麻醉科等多学科经过缜密讨论,决定通过“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来解除该患者的“心病”。
患者存在缺氧缺血性脑病,全身无法受控的活动增加了植入风险,同时考虑到其室颤致心脏骤停病史,仍存在气管造口拔管困难、肺炎及胸腔积液等多系统问题,麻醉风险极高。
针对患者目前状况,麻醉科张祖江主任在会诊中提出具体方案:
术前:全面评估,预案先行
针对患者心脏骤停史及ECMO撤离后循环脆弱性,重点评估心脑功能与气道状态,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选择对循环抑制小的药物(如依托咪酯诱导、瑞芬太尼维持),备齐抗心律失常药物及紧急除颤设备,并保留气管造口套管确保气道通畅。
术中:动态监测,精准调控
术中行桡动脉穿刺实时监测血压及血气,结合中心静脉压监测优化容量管理。麻醉医生全程调控麻醉深度,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低血压加重脑缺氧,同时严格管控氧合与通气参数,预防高碳酸血症及肺炎进展。
术后:多维度访视,守护康复
术后24小时内密切访视,重点评估意识状态、呼吸功能及心律失常风险,联合ICU团队调整镇痛策略,预防谵妄及肺部感染,确保平稳过渡至康复阶段。
在麻醉科通力协作下,心内科介入团队于泓教授顺利放置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手术过程顺利,仅用时1小时,并检测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良好,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此例手术的成功,同时体现了我院麻醉科在危重患者围术期管理中的精细化、个体化理念,以及多学科协作的强大优势。患者目前持续高压氧治疗恢复中。
心内科执行主任武双全介绍,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调查,院外心脏性猝死多数是由于心室颤动引起,但院外室颤的总死亡率高于75%,主要是由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而ICD是集起搏和电复律两项功能为一体的植入式心律失常治疗装置,体积小、转复正常心律安全可靠,可以在心律失常发生10~20秒内释放电击除颤,已证实能有效防止院外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因此,ICD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亦被称之为“制止心脏性猝死的利器”,可为更多类似疾病患者的诊治提供新的选择。
据了解,ICD植入术作为一项考验医院整体实力、团队配合和个人综合技术水平的新技术。我院心内科作为省级重点专科,成熟开展此项技术,为心脏性猝死防治、挽救患者生命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讯员:李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