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浅夏,惠风和畅。4月23日上午,青岛市初中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会在胶州市瑞华实验初级中学举行。会议由胶州市初中教研室地校教研员王亚楠老师主持,青岛市地校教研员刘峰老师,各区市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参加了活动。
活动以“传统文化与地方校本课程创新”为主题,通过课堂展示、经验交流、专家引领三大板块,为全市执教传统文化的老师们师搭建了深度对话的桥梁。
一、课堂展示
胶州市瑞华实验初级中学蔡香梅老师出示青岛市公开课《传承孝道心存感恩》。课堂从“孝”字导入新课,通过经典故事诠释传统孝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生活实例探讨孝道新表达。在“吾之孝道”环节,学生分享日常践行孝心的具体行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引导学生感悟孝道精神在当代的传承意义,深化感恩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青岛九联中学吕春梅老师出示城乡交流课《勇于担当》。课堂上,老师通过情境、认知、实践、情感四位一体的设计,以中华瑞兽"勇麟"退化需要守护为故事主线,创设贯穿全文的奇幻情境,学生化身守护者参与闯关,将传统文化学习与角色扮演游戏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化、生活化与价值引领,有效达成了"勇于担当"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胶州市空港中学的高祀孟老师出示了青岛市城乡交流课《走近胶州》。高老师从胶州的风土人情,胶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历史和文化入手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不仅让学生们学习了胶州的各方面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经验交流
瑞华中学王召爱副校长做了《缤纷课程育美好青春》的经验交流。她从学校育人理念和学校课程体系出发,重点介绍了学校特色课程之仪式教育课程、“节·生长”系列课程、“行知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她说,课程建设是是办学的“心脏”,育人的“蓝图”,学校的“名片”,是给学生最好的礼物。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还需要继续潜心研究用心探索,为学生寻找最能应和时代脉搏又能最大限度体现瑞华特色的课堂形式和教育方式。
胶州市空港中学的高祀孟老师做了《校本课程编写的反思》的经验交流,分别从校本课程要突出地方特色,结构要清晰,要兼顾“简单”与“丰富”,要跨学科整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交流,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做了经验积累。
来自青岛市即墨区实验学校的胡酉梅老师进行了《多彩课程 助力学子成长》的经验交流,她分享了学校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文件精神所开展的地校课程建设的许多做法。通过开发出满足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发展,给老师们带来颇多启示。
三、专家引领
青岛各市区的三位专家对老师们的课进行了点评。授课老师们线索清晰,板块条理,充分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课程内容,素材生动鲜活,师生互动充分,学生参与度高。同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比如,素材的选择可以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等。




最后,刘峰老师对本次研讨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鼓励大家挖掘本土文化的优质资源,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编创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读物,加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培养传承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月芳菲未尽,教研步履不停。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更吹响了区域协同育人的新号角,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课堂绽放出青春光华。(通讯员:蔡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