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青高速,是横贯山东半岛,连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等城市的山东境内重要高速线路,而济青高速中的济南与青岛,正是山东省“强省会”“强龙头”两大重要战略的实施点,是加快山东发展的“推进器”和“主引擎”。
4月18日,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在济南召开,省委书记林武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主持。这次强强联合,规格极高,含金量十足,意义深远。
1.
所谓都市圈,定义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由核心城市及外围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所构成的城市功能地域,以超大或者特大城市的辐射能力,带动周围的大城市和城镇全方面发展。
近几年,济南都市圈强化济南的省会功能,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推动科研创新,经济金融,以自身突出的交通枢纽功能为优势,依托正在成型的“米”字形高铁路网,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
而青岛都市圈依托沿海资源优势,依靠自身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凭借先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对外开放港口, 一举奠定了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枢纽地位。
作为北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山东在此之前就对都市圈发展战略给予了极高的重视,早在2013年,山东就在省两会上提出争取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2017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印发,点名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有关双都市圈的构想初具雏形。
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官宣”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双双晋升国家级,自此,山东成为继广东之后,全国第二个拥有“双国家级都市圈”的省份。在当前国内各大都市圈纷纷抱团联动发展的背景下,济南与青岛两大国家级都市圈镇守山东一西一东,必将联通整个山东,盘活山东半岛的经济发展,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2.
国家级都市圈的设立,是国家在政策层面为山东区位发展开辟的开阔航线,然而,有了开阔的航线,也要有一艘足够坚固,可以在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乘风破浪,加速前行的“航母”。济青“双圈”联动,正是这艘航母的雏形。
从国际上来看,如今都市圈的发展已经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众多国外特大城市都是通过都市圈的建设,带动周边区域交通、产业、经济高效高速协同化发展,推动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从国内形势来看,目前,都市圈协同联动发展正在紧密构建,资源共享、高效集约成为已成为其显著特征。在长三角经济圈,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带动圈层周边发展,另一方面成功融入上海都市圈,共享上海人才、科技、金融、交通等各种优质资源。在成渝地区,随着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的“双核”联动持续深入,1+1>2的效果已经形成。2024年,300个川渝共建项目年度投资超过5000亿元,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12%的汽车、21%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由此可见,都市圈强强联手,已成为各大都市圈向上谋求更大发展,向下带动周边进步的必然选择,济青都市圈的联手,将为下一步整个山东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3.
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的联手,到底怎么联手,在哪些地方联手?本次会议中提出,要强化济南、青岛两个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聚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创资源整合,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促进“济青”双圈联动发展。
推进济青两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本质上来说就是“扬长避短”,作为山东省内发展的“强龙头”,青岛在此番联手中,也收获了重大利好。
从交通上看,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一直是青岛多年以来重要的区位优势资源,是“一带一路”、中日韩经贸合作区重要的口岸地区,青岛港为全国11个国际枢纽海港之一,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干线港,2024年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87万标箱,位居世界第五位。济青联手后,青岛便成为打通沿黄河流域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依托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济南,青岛内可联通全国,外可畅达世界,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强化。
从制造业来看,济青都市圈的联合,让山东未来的发展有了更高的目标,也有了更强的动力,青岛将为此提供强劲的支撑。早在2010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就突破了万亿元大关,诞生了海尔智家、海信、青岛啤酒、中车四方机车等诸多高端制造业企业,山东的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有4个来自青岛。现如今,青岛更是依托自身深厚的制造业工业集群基础,将固有的生产力转化为源源不断地创造力,不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眼下,青岛已在“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布局中提出,“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围绕深海开发、空天信息、量子信息等新赛道构建“8+X”未来产业体系,为山东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先行驱动的科创力量。青岛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在科研领域有着优异研发成果的未来产业相关企业,青岛市空天信息产业集群、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集群、青岛市深海极地开发产业集群进入全省未来产业集群,在全省走在前列。同时,济南也同样在空天信息、信息技术等方面发力,汇集了一批高科技人才,双方的协同发展大有可为。
此外,青岛还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联合培育一批跨区域产业园区。建好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联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跨区域产学研联盟加速成立,促进济青双圈人才交流合作。值得一提的是,青岛今年市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还将增长15%以上,并将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快构建产业基金群。
此番双圈联手,青岛不仅积极加入了山东省内的“朋友圈”也正以山东省的“朋友圈”为平台,积极向外沟通合作,努力加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群聊”中去,推动青岛、推动山东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根据2024年省统计局和各市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万亿元,其中济南市和青岛市生产总值之和是30247.06亿元,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30.68%,接近全省生产总值的1/3;而济南和青岛两大都市圈的生产总值都在2万亿以上,均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两者生产总值之和超过4万亿元,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40%以上。作为山东省发展中的“强龙头”,青岛在与“强省会”济南联手之后,势必将会依托更大的平台,迸发出更强的发展力量,让青岛跑出发展建设中的“济青高速”。
本文作者:崔恒亮 陈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