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扬波,巨轮穿梭。四月的潍坊港,以一场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将千年海港底蕴与现代化绿色智慧港口建设交织成章。4月20日,“向‘潍’来·看未来”全国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行走进潍坊港,全国近百家媒体的130多名记者齐聚渤海湾畔,共探这座港口的创新脉动与绿色转型之路。
港口为基:筑梦亿吨大港新图景
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和对台海运直航港口,潍坊港自1996年建港以来,吞吐量从2019年的788万吨跃升至2023年的4000万吨,连续实现双位数增长。目前,潍坊港拥有41个生产性泊位、180万平方米堆场及3600亩物流园,门机、岸桥、全自动龙门吊等设备高效协作,为集装箱、铁矿石、粮食、煤炭等货物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这里不仅是山东半岛的重要物流枢纽,更是潍坊联通全球的‘海上桥梁’。”一位记者在参观中港区时感叹。港区内,17#泊位门机自动化改造进入试运行,集装箱自动化项目紧张调试,未来超远程控制中心将实现“无人化”作业,“智慧港口”蓝图正变为现实。
同时,依托大数据、可视化管控等平台,潍坊港搭建起了集中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和集约高效的生产组织模式,实现了信息沟通便捷、作业现场高效、现场人员精简、生产本质安全,展现出“科技赋能港口”的硬核实力。
绿色为魂:打造“零碳港口”新标杆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潍坊港以全国首个“零碳港口”为名片,绘就绿色低碳发展新蓝图。
潍坊港依托沿海区位优势,在码头后方及作业区周边布局4台6.7MW风机。截至目前,潍坊港区分散式风电项目总发电量达到2680万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9万吨。据测算,风电年可用发电量可满足整个港区用电量,冗余电量还可通过电网供社会使用。
不仅风力发电带来强劲绿色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港区也全面开花,目前潍坊港新安装的93盏太阳能路灯投入使用,实现潍坊港东、西作业区路灯全绿色供电。同时,潍坊港充分利用粮仓屋顶闲置空间,安装光伏电站,今年截至3月份发电量为36万度,清洁能源使用率显著提升。
另一个方面,潍坊港正加速新能源机械替代进度:码头作业倒运车辆全部更换为电动牵引车,并新投用6台新能源智能装载机。“与传统燃油装载机相比,纯电装载机传动效率提升20%,综合使用成本降低75%!”散货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此外,在绿色运输方面,“潍坊港-鲁丽集团”公路绿色走廊年设计运输里程22万公里,新能源车辆优先通行、快速查验,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
产业为翼:激活港产城融合新动能
潍坊港不仅是物流枢纽,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借助山东港口一体化发展平台,累计开通运营18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联通日韩、东南亚及国内主要沿海港口,形成“北连环渤海、南接长三角”的航运网络。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万标箱,石油焦等货种操作量位居全国前列。
临港产业布局同样亮点纷呈。煤炭、粮食、化肥等储备分拨中心加快建设,煤炭储备、粮食产业、木材加工、智慧物流等产业集群等项目稳步推进。潍坊滨海区规划建设疏港铁路、疏港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临港经济区“三枢纽、三基地”,推动高端智慧供应链产业园、智慧物流园等总投资322.6亿元的25个临港产业项目联动发展。同时加快发展现代临港服务业,规划布局以弘润、港联化为支撑的1960万方原油储备规模,实现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构建起“港区引领、样板示范、多点联动”的港区、园区、城区融合发展新格局。“港口与城市已形成深度绑定,这里是潍坊向海图强的核心支点。”经济观察报记者在采访手记中写道。
媒体聚焦:解码高质量发展“潍坊港逻辑”
当记者团走进潍坊港分散式风电项目现场,风机叶片划破长空的轰鸣声与自动化桥吊的作业声交织成“港口交响乐”。“从未想过港口能如此‘绿色’!”一位新媒体记者在社交媒体实时分享到。
中新社记者感慨:“潍坊港以‘零碳’实践撬动国际影响力,本质是以绿色动能赋能高质量发展。”从风电光伏规模化应用,到全流程电动化替代,再到港企共建绿色走廊,潍坊港正将生态效益转化为发展竞争力。正如港口集团负责人所言:“港口与城市双向奔赴,才能奏响经略海洋的壮美乐章。”
港城共舞:擘画向海图强新愿景
港口的每一次脉动,都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5万吨级航道、疏港铁路、临港产业园等工程加速落地,未来5-10年潍坊港力争迈向亿吨大港。潍坊市委、市政府出台“三区互融”“海洋经济”等行动方案,为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注入强劲动能。
记者们注意到,港口的“溢出效应”早已超越物流范畴:保税服务、金融贸易、航运交易等业态集聚,带动滨海区形成临港产业生态圈。正如一位记者所言:“潍坊港的实践,是港产城融合的典范,更是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谋未来的缩影。”
站在潍坊港观景平台,海风裹挟着潮声扑面而来,远处风电叶片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自动化码头机械有序作业。这座“海上之门”,正以智慧为笔、绿色为墨,在渤海湾畔绘制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