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口区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建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的“河口区滩涂碳汇方法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研究成果《飞天碳方法学滨海湿地滩涂》已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碳普惠分会成功备案。标志着我国首个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滩涂碳汇方法学实现实践转化,开创湿地碳汇开发新范式。
“我现在是在东营市河口区的滨海滩涂湿地,在我身后可以看到取样工作人员正在割取碱蓬苗,测量生物量,然后在其生长区域,用专业工具采集土壤样本。后续经实验室分析,结合碱蓬苗及土壤含碳数据,就能算出这片滩涂的碳汇量。”现场记者单体潇说。
历时9个月攻克技术壁垒,《飞天碳方法学滨海湿地滩涂》获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碳普惠分会权威认证,填补了国内滩涂碳汇计量体系空白。河口区主导参与编制的该方法学的发布,对于推动区域滩涂资源的高效、多元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彰显了河口区在推进双碳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
“根据飞天碳滩涂碳汇方法学,我们通过输入数据代入碳核酸公式计算出每亩可产生0.08吨的碳汇量,5000亩的滩涂预计可产生400吨的碳汇量。”东营金元数智科技有限公司运营部部长杨天娇说。
河口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地碳汇资源,为碳汇项目开发筑牢了根基。全区50万亩滨海湿地,若参照国际VCS海洋湿地蓝碳开发标准,每年预计可产生4万吨碳汇,实现400万元的经济价值。
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河口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高标准打造了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平台。数智碳谷平台为区域企业提供各类服务120余次,吸引21家新能源和“双碳”产业链企业入驻平台。在CEA、CCER、碳排放减量替代指标、绿电绿证等四个领域完成了7笔交易,实现了7000万余元的碳资产交易额,并协助企业办理了1670万元的绿色贷款。同时,数智碳谷不断深化对外合作,依托河口区214.21千米海岸线、2262平方千米浅海海域的生态优势,聚焦海洋固碳储碳,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建碳科技率先实施湿地碳汇开发论证,充分挖掘湿地碳汇潜力。
河口区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积极与高校院所合作,推进碳汇方法学研究,与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成功搭建起三个成果转化中心,全面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应用。
“下一步,河口数字经济产业园将以数智碳谷建设为战略牵引,聚力构建‘碳汇开发-交易服务-产业赋能’全链条生态体系,重点推进碳计量中心、虚拟电厂、零碳园区及智算中心的建设,加速生态资源向经济资产的创新转化。通过数字技术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双碳’实践创新策源地,为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书写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河口答卷。”东营金元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宫冬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