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至1991年,在任寿光县委书记的5年多时间里,王伯祥秉持初心,一心为民,发起了影响全国的“绿色革命”;在他的带领下,寿北多年的盐碱滩变成了“聚宝盆”;他领导寿光人民率先发展市场经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在寿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在5年多时间里,王伯祥凭着一个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责任,凭着敢为人先的大智大勇,凭着一尘不染的浩然正气,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一面可以对照的“镜子”,更是在潍坊大地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王伯祥(右二)在地头和群众交流。(资料图)
一心为民谋福利
为民、务实、创新、清廉,5年多的无私奉献,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崭新的寿光。王伯祥,这位昔日的寿光“当家人”,他的政绩经受住了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王伯祥曾坚定地说:“我做的这一切是共产党的原有之意,本来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就应该这么办,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事。”
寿光人说,如果没有王伯祥,就不会有寿光的今天。如今,这块被当年王伯祥笑称为“恨得咬牙又爱得入骨的土地”,已经从不毛之地蹚出中国蔬菜种植产业化的新路。
在寿光蔬菜博物馆陈列着的一辆旧吉普车。4月1日,记者走进该博物馆,听工作人员讲述这辆吉普车背后的感人故事。“这辆吉普车是当时王伯祥书记为了留住从东北引进来的蔬菜技术人才韩永山,专门为他配备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在那个年代,县里的干部工资一般是每月几十元,县委书记才坐一辆破吉普车,但是为了留住从东北引进的蔬菜技术人才韩永山,王伯祥却大胆拍板,给韩永山配备一辆崭新吉普车、挂“寿光1号”车牌,重奖8万元和一套县城最好的住房,韩永山全家四口人从东北迁到寿光,全部办理“农转非”。
这个决定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人举报王伯祥“挥霍公款”,上级派来了调查组。面对质疑,王伯祥坚定地说:“留下一个韩永山,就是留下了一把金钥匙,种下了一棵摇钱树。”
韩永山因为这份信任,选择了寿光。他研发的冬暖式大棚技术,从最初的17个试验棚发展到全县5000个,最终推广至全国。多年后,当寿光因蔬菜产业闻名全国时,人们才真正理解王伯祥当年的用心和远见。
赤子之心,大地为鉴。王伯祥用实干与担当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答卷”。他的故事,是改革年代的奋斗史诗,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灯塔,照亮着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撒网选能人”挺民企
为民造福是持之以恒的。选贤任能、扶持民营经济、培育企业家群体……5年多的时间里,王伯祥凭借着果敢与睿智,为寿光奠定了从农业县向工业强县跨越的基石。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是市场经济中的关键和特殊人才。王伯祥曾说:“用能干事的人,大家就争着干事。”他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传统,在全县范围内“撒网选能人”。齐民思酒厂的刘子祥、寿光百货大楼的舒安,仙霞集团的王金栋、联盟化工的杨志强、富康制药的杨维国……40多名公开选拔的人才为寿光的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民营经济拔节生长,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了培植壮大工业企业,王伯祥每年都组织工业“取经团”,到江苏、深圳、东莞、上海取经。他还大抓股份制改造,破立并举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大力培植民营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千军万马闯市场;突出地方资源优势,大抓盐业利税培植财源;大刀阔斧减免工业税收,“藏富于企业”,让企业轻装上阵,投身市场经济大潮……这些举措极大地释放了民营经济活力,一大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1986年,寿光县乡村民营工业企业数量只有303家,到1991年,全县民营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854家,工业总产值翻了三番、利税增长近10倍。
一个地方“亲商、富商、安商”,企业才会如鱼得水、如鸟归林。近年来,寿光市在民营企业中突出重大项目引领,鲁丽绿色高端家居一体化项目实现了“从一棵树到一个家”,上药信谊富康药物研究院项目实现了“从一块石头到一粒药片”,金玉米乳酸聚乳酸项目实现了“从一粒玉米到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企业发展所迈出的铿锵步伐,将王伯祥的“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用人智慧”生动诠释和延续。
王伯祥(左三)在企业车间调研。(资料图)
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
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5年多时间里,王伯祥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变成全县的“粮仓”和“银山”。30多年来,寿光人民传承着骨子里坚强、坚毅、坚韧的基因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在蔬菜产业发展浪潮中劈波斩浪、创新发展。
如今,寿光蔬菜大棚已发展到第七代,物联网应用率达到80%以上,节地、节水、节肥,更多菜农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
“在之前我们寿光叫作种棚,到了现在年轻人手里叫作玩棚,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现在更省时省力了,你像现在300米的一个大棚一个人就能管理得非常好。”洛城街道东斟灌村菜农李继民说。
这个300多米的蔬菜大棚,共种植了2万棵五彩椒,之所以管理如此轻松,正是得益于大棚里的农业“黑科技”。过去,依靠人工的放风、喷药、浇水等农事操作,现在全部由智能放风机、智能植保机、水肥一体化等智慧装备代替。
李继民告诉记者,现在棚里的一些工作,比如浇水、施肥、打药等都可以通过手机来进行调控。不像以前老一辈人种棚,必须有人守着。现在碰上连阴天也不用担心,有智能补光灯进行补光。
上档升级的不止有寿光的设施农业,数字科技赋能的持续注入,更确保了蔬菜的好品质。
围绕“品牌打造”这一关键,寿光在“农业智慧化”上深化拓展、创新提升,先后建起多处智能园区,实现大型水肥一体机、智能温控、自动补光等农业新技术全引用、全覆盖。几万个大棚应用物联网装备,大棚摇身一变成为“绿色车间”,园区升级成为“绿色工厂”,科技含金量不断提高。
时下,王伯祥的榜样力量,正穿越时空,化作新时代新征程催人奋进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