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凌晨3时,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内灯火通明,来自全国各地的菜商将需要运输的蔬菜按照品类码齐后,向目的地出发。
在寿光,每天都上演着中国最大规模的蔬菜流动,一辆辆装满新鲜蔬菜的大卡车奔驰在连接寿光与外地的高速公路上,寿光蔬菜借力“绿色通道”运往四面八方。而这一繁华的背后,描绘着的是“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王伯祥对寿光农业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记录着他对寿光这片土地深沉而厚重的爱恋。
1986年至1991年,在任寿光县委书记的五年多时间里,王伯祥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掀起了一场改变农民命运的“绿色革命”,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变成全县的“粮仓”和“银山”;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为寿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给寿光人民留下了一座座搬不走的金山银山。
王伯祥(右)在地头和农民交谈。
百姓的官就得想着百姓
王伯祥曾经说:“共产党的官是百姓的官,百姓的官就得时刻想着百姓。干大事就得吃大苦,急难险重的活儿,一把手必须靠上去。”
寿光三元朱村,是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源地。当日上午9时,记者走进三元朱村,蓝天白云下,宽阔整洁的村道,整齐的楼房,漂亮的公园,还有那一排排“大气”的蔬菜大棚……
回忆起三元朱村的沧桑巨变,被誉为“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的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说:“没有伯祥书记,就没有三元朱村的今天。”
1986年,王伯祥担任寿光县委书记后,大胆提出把培育和扩建蔬菜批发市场作为全县第一要务,以经济规律为杠杆,蔬菜市场为支点,撬动蔬菜产业发展。
从1986年开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从占地20亩扩大到600亩,常年上市蔬菜有120多个品种,年交易蔬菜15亿公斤,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用“市场”打出了一手好牌,王伯祥又开始了新的思考。
1989年,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动员17名党员干部担着风险带头搞冬暖式大棚。在大家的努力下,冬暖式大棚成功了,王伯祥决定在全县推广。1990年,寿光一口气建成5130个蔬菜大棚,当年收入1.2亿元。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这是王伯祥的初心所在。他一心为民,用行动践行初心,用奉献勾勒出寿光的产业蓝图,被寿光人民口口相传、念念不忘。
王伯祥(右)在大棚内和种植户交谈,了解情况。
百姓富起来最重要
蔬菜多了,怎么卖?
王伯祥充分调研,决定以蔬菜市场为支点,撬动蔬菜产业,让百姓富起来。
时光回溯到1983年深秋的一个傍晚,王伯祥走出县委大门时,看到路边一位大爷守着一车白菜,在寒风中瑟缩着蹲在墙角。他心里一酸,掏出20元钱塞给老人说:“这车菜我买了,你赶紧回家吧。”这一车白菜,王伯祥全家吃了一个冬天。也就是这个“一车白菜的故事”让王伯祥痛定思痛。为了解决这样的状况,王伯祥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建设一个市场,让农民的产品得到展示的机会,之后才能让更多人去购买。等到批发市场投入试验后,王伯祥发现,很少有农民将产品带到这里卖,仍旧像以前一样,在原本的地方售卖。
于是,王伯祥便去走访,从一位农民口中得知,批发市场太远,运过去蔬菜就坏掉很多。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王伯祥便带领当地百姓,每天日夜轮替干,耗时一个多月,终于将土路修成沙石路,比原本的土路好了很多。解决了运输问题,很多农民争先恐后将自己的蔬菜送进市场,而大家也都知道市场的蔬菜物美价廉,纷纷过来购买,形成了良性循环。为了杜绝商家以次充好、坑害买家,王伯祥制定规章制度,对不良商家进行处罚,让市场得以有序发展。
时光的指针再拨到2025年3月29日上午10时,在稻田镇崔岭西村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的一张蔬菜运输路线图上,“品质蔬菜,一路向北”8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每年向国外出口蔬菜近2万吨,销售额超1亿元。“历时12天,从寿光到满洲里,再到俄罗斯赤塔,直至莫斯科,一颗小小的番茄就完成了它的跨国之旅。”众旺果蔬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997年左右,寿光人就开始了中俄蔬菜边境贸易,现在,俄罗斯人喜爱的五彩椒、番茄等蔬菜,成了崔岭西村菜农种菜的风向标,也带动了周边村庄蔬菜产业的发展。
货畅其流,从地头到餐桌实现快捷连通,让生产者不为“卖难”而愁,让消费者不为“买难”而忧,离不开寿光蔬菜产业全链条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物流服务的日益完善,更得益于王伯祥敢于改革创新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王伯祥(前排右一)在寿光蔬菜市场调研。
科技托稳“菜篮子”
无土栽培、水培蔬菜、生态农业……这些创新技术、理念在寿光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部分,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当日下午2时,记者来到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内的水培叶菜工厂,只见一个个长方形种植槽内栽植着生菜、油菜等多种叶菜。“相比传统种植,工厂化水培蔬菜技术有着产品品质稳定、持续供应能力强和产品安全性高的优势。”寿光市方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敬开介绍,工厂化水培蔬菜可以实现全面蔬菜种植,对于保障“菜篮子”安全、稳产保供具有重要作用。
披肝沥胆为人民,无私奉献映初心。王伯祥任寿光县委书记的5年多时间里,为寿光留下了数万个蔬菜大棚,4000多家蒸蒸日上的企业和10万多个“万元户”,探索出一条以科技为动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道路,并在此基础上向全国输出人才、技术,以“寿光模式”带动全国农民增收致富。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石,作为蔬菜产业链的起点,种子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小小的一粒种子,却曾经卡住寿光蔬菜产业的脖子。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在1998年成立时主要从事进口种子代理销售。“当时代理的国外辣椒种子一粒卖1元,一亩地得花4000多元买种苗。”公司董事长刘树森说,随着企业发展,我们开始自主培育种子,例如用“宝禄”粉番茄替代荷兰种子,让农户一亩地的种苗成本从1000元降到240元。
为了突破“种业命门”,近年来,寿光借力蔬菜产业优势,深入实施蔬菜种子工程攻坚行动,支持种业创新,通过“内培、外引+扶持”,现代蔬菜种业得到迅猛发展。如今,一所所“国字号”种子种苗科研中心在寿光相继落户,一批批种子种苗企业在寿光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蔬菜种子装上了优质的“中国芯”。
如今的寿光是众多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试验田”。蔬菜产业出现的一项项创新,大多能在寿光找到。正是王伯祥敢于创新实践的精神,给了无数寿光儿女奋进的勇气与动力,让他们在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搏击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