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东营春意融融,杨鹏昆拿着省发改委关于华泰化工25万吨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项目批复的窗口指导意见文书,笑意盈盈。身为东营华泰化工集团副总经理,他深知这份文书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厂区里堆积如山的工业废盐,仿佛看见了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
25万吨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项目是省级重点项目华泰化工绿色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氯碱行业的“老兵”,华泰化工每年产生的20万吨工业废盐此前如同压在胸口的一块巨石。“这些灰白色的结晶物在仓库里越堆越高,每增加一吨都意味着环境风险和经济负担的加重。”杨鹏昆说。为了更好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经过企业全力攻坚,自主研发的高温催化氧化处理技术最终取得突破,这项堪比“点石成金”的工艺,能将废盐转化为氯气、氢气等工业原料,还能循环生成盐水,实现资源化利用。
但通向“金山”的路途布满荆棘。“当时我们就像捧着金饭碗要饭。”杨鹏昆回忆起项目停滞的困境时打趣地说道。市场前景广阔的创新技术,偏偏卡在碳排放指标这个“命门”上,按照1:1.1的碳排放要素政策要求,42万吨的碳排放缺口让这个环保项目陷入了“环保悖论”。
转机出现在几个月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部负责发改工作的周志伟和同事们在现场调研时,敏锐捕捉到了企业的焦虑。“地热资源就是解题的钥匙!”他们翻遍全区能源版图,最终锁定正在开发的地热项目。“作为清洁能源的地热资源,经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审核认定后,其释放出的碳排放指标,可以用于工业项目的置换。”周志伟介绍,经专业测算,这些沉睡在地下的清洁能源可以释放42万吨碳排放指标,能满足华泰项目的需要。
在找到解决“卡脖子”的方法后,广利临港产业园的项目推进专班化身“项目保姆”,每周五雷打不动进驻厂区。招商部部长姜志伟的手机里存着特别闹钟:“周五8:00,华泰现场办公”。审批材料在移动办公车上流转,20公里的距离被压缩成“零距离”,原本需要半年的审批流程缩短了六成,80天便实现了项目落地。
站在即将开工的工地前,杨鹏昆展开规划图:25万吨废盐处理装置如同产业航母,链接起上下游6大产业链,14个大项目也将陆续开工建设。届时,华泰化工将形成一套涵盖海洋新材料上中下游,循环化、多元化、高端化的全产业链体系,预计年产值达268亿元,同时带来56亿元的利税收益。
从环境包袱到经济引擎,废盐的重生印证了绿色发展的无限可能。不远处,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点项目展板上,“海上风电”“生物医药”等321个项目正蓄势待发,1549亿元的投资浪潮即将重塑这座滨海新城的产业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