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产才融合、“政校企才”交流合作,推动高端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近日,由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东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办的高端化工产业精准产才对接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化工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高校院所负责人以及各层次人才代表共130余人参加。
0 1聚焦产业需求 搭建精准对接平台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智慧化工园区和节水园区,是全国头部化工园区和全市高端化工产业的核心聚集地。区内还拥有国家级的东营综合保税区,两区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保税产业正在蓬勃兴起。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强有力支撑。为解决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本次对接会设置了“一对一”精准对接、人才政策推介、企业技术需求发榜、专家科研成果发布、校园引才工作站授牌等多个环节,旨在搭建一个高效、精准的产才对接平台,促进企业与人才的深度合作。来自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17家重点化工企业与13名高层次人才进行了面对面交流,现场签署合作意向3项,涵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多个领域。万达石化集团天弘化学公司总工程师、石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单明修说:“通过这次对接会,我们不仅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行业专家,还与几所高校达成了人才培养合作意向,对我们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 2深化产教融合 共谋发展新路径
作为新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摇篮,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聚焦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微通道反应技术、高性能聚烯烃材料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更是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并将继续在人才交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共建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校地企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此次对接会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姜桂元教授团队、宗成中教授团队发布了最新技术成果,天弘化学、爱克森等17家企业带来了亟待突破的技术需求,成为“产业出题、高校解题”协同创新模式的生动实践,也打通了“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期间,还有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高端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绿色发展等话题叙友谊、话合作、谋发展,共同为东营港高端化工产业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高端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有望成为全球高端化工产业的人才高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姜桂元表示。
0 3强化政策赋能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为吸引各层次人才选择东营港、落户东营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在会上发布了最新的人才政策,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人才集聚、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等多个方面,全力营造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同时,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设立校园引才工作站,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学生就业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促成人才与产业双向匹配、共同成长。
此次对接会,紧密结合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通过建立资源对接机制,实现创新链精准匹配产业链、教育链深度赋能人才链的协同效应,不仅全方位展示了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尊才爱才诚意、一流营商环境、完善创新生态,也为引导高层次创业人才和企业在东营港落地,为区域发展引入创新活力提供强劲动能。
东营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党工委书记郭学峰表示:“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东营港厚植人才优势、深化产才融合、政校企才合作的务实之举,标志着我们的‘产才对接’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突破。我们将持续深入推动开发区、保税区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与科技、人才优势全面对接融合,全心全意为广大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最优质的服务。”
未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将继续以人才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全力打造高端化工产业人才集聚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亿吨大港、世界级石化基地、国际一流活力小镇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