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宣传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典型,弘扬卫生健康崇高职业精神,展现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奉献之美、责任之美、奋进之美,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东营市卫生健康委推出“医暖黄河口”系列,介绍我市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典型事迹,广泛凝聚建设健康东营的力量,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以精湛技术 成就大众“口碑”
——记东营市东城医院口腔科主任王晓丽
口镜、镊子、探针“三件套”,是王晓丽的亲密“伙伴”,除此之外,拔牙钳、充填器、侧压针、调拌刀,也是她工作中的好“帮手”。
王晓丽是东营市东城医院口腔科主任,从医27年来,她就是与这些“伙伴”和“帮手”一起,以精湛为追求,用真心做服务,为无数患者解除了口腔病患,用自己不断提升的诊疗技术,成就大众的健康“口碑”。
27年扎根一线,历练成口腔诊疗“多面手”
1998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王晓丽入职东营市机关门诊(东城医院前身)口腔科,自此,她就像一株具有黄河口地域特色柽柳,在东营这片盐碱地上扎下了根,用不断向上的生命力活出了昂扬的生命状态,也历练成本地口腔诊疗的“多面手”。
刚参加工作时,王晓丽为群众做的最多的口腔诊疗是补牙、镶牙、拔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口腔诊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东城医院作为一家社区医院,口腔科的诊疗不如大医院分工明晰,但也恰恰因为此,才倒逼着她不断学习、进修、成长,她先后到山东大学口腔医院以及北京等地进修学习,参加了多期全国、全省口腔临床新进展培训班,还不断与同行之间交流切磋,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在不断的实践学习中积累经验,不仅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逐年提高,还在治疗上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多年来,经她之手,不仅为患者进行了牙体牙髓、牙周、修复等治疗,还将磁性固位体技术、活动矫治技术、直丝弓矫治技术、前方牵引技术、功能矫治器技术等新技术应用到治疗中,如今,随着口腔诊疗数字化的进一步应用,她也用不断提升、更加精准的操作,让患者及时体验到AI带来的精准与便捷。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王晓丽说,她愿意用一己之长,让更多人在完成口腔治疗后,不仅能迅速解除牙痛折磨,还能达到自然、健康、自信、完美的状态。
用真心做服务,打造成几代人信赖“好牙科”
“只要走到诊室,患者就成了家人。” 王晓丽说,每当有患者到来,她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全面细化的服务流程融入口腔治疗的每个环节,用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达成“精细、微创、无痛、舒适、美观”的治疗目标。
“晓丽阿姨,我面试成功了!”有点儿龅牙的小磊深受牙齿困扰,初中时母亲带他到东城医院口腔科进行牙齿矫正,王晓丽为她制订了最适合的矫正方案,牙齿齐整的他不仅面容清秀,还自信满满,研究生毕业后面试成功,入职前特意打电话给她报喜。
“王大夫,我爸这颗牙还是二十年前你给镶的,现在旁边这颗牙也坏了,你看怎么治疗好?我儿子有颗龋齿,也交给你了……”在市直机关工作的张女士陪着父亲来就诊,顺便把儿子也带来了。
在东城医院口腔科,300多平方米的诊疗空间里,喜事儿一件接一件,温馨场景每天都“上新”,在王晓丽的带领下,口腔科人人都有好技术,个个都是“多面手”,高超的医术和优良的服务让口腔科成为一个流动着真诚与爱意的场域,不仅成为几代人信赖的“好牙科”,科室还被东营团市委评为“青年文明号”。
赴新疆送医术,缔结下绵延万里“鲁疆情”
2020年9月,王晓丽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援疆支医队员,远赴疏勒县人民医院,为喀什地区的同胞解决牙齿疾患。
面对技术和环境都相对落后的口腔科现状,她带领口腔科同胞一点点改进、提升,不仅申请资金,对诊室布局进行重新装修安排,还改进了治疗流程,诊疗范围也不断扩大,由简单的口内口外修复到正畸、种植牙等新技术的开展,仅用一年的时候,就将疏勒县人民医院口腔科打造成了一流的口腔科,诊疗收入更是由2019年总计20万元,提升到2020年每月30万元,整个科室有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
一次援疆行,一生援疆情。一年的援疆支医很快就结束了,回到东营的王晓丽还经常接到疏勒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同的咨询电话,她相信,鲁疆的深情厚谊一定在时间的绵延中愈加醇厚。
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医生,王晓丽追求的不但是为群众看好病,还要让他们少得病,她积极投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期到社区进行牙科知识普及,她还到学校为学生进行口健康检查、为适龄儿童做窝沟封闭……
服务在基层,奉献在基层。王晓丽始终有一个真诚的愿望,就是争取让越来越多信赖她的人,到80岁还能拥有20颗健康的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