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宣传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典型,弘扬卫生健康崇高职业精神,展现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奉献之美、责任之美、奋进之美,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东营市卫生健康委推出“医暖黄河口”系列,介绍我市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典型事迹,广泛凝聚建设健康东营的力量,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守护岐黄薪火的“杏林使者”
——记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张燕
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垦利区,有位被患者亲切称为“杏林使者”的中医大夫张燕。她扎根基层医疗近20年,用一双手诊脉开方,用一颗心守护健康,带领团队走出市五院发展新路径,让传统医学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守正创新辟蹊径 仁术惠民解沉疴
在求学过程中,张燕就常常思索如何将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结合,积极探索古方古籍在现代医学难题中的融合应用。2006年,刚刚就职、初出茅庐的张燕,白天接诊积累临床经验,夜晚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典籍,继续在古籍黄卷中寻找破解现代医学难题的钥匙。
迈入中医大夫行列之后,为一位顽固性痹症患者的施治经历成为张燕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韩大娘辗转多地治疗未果,肢体关节肿胀变形已严重影响生活。张燕创新采用天灸联合中药热熨敷技术,连续三个月精心调整治疗方案,最终让韩大娘重获行动能力。这个成功案例不仅让周边群众对中医刮目相看,更坚定了她走守正创新之路的决心。
2013年,张燕牵头建立东营市县区首家中医病房,系统开展中医特色诊疗。病房运行首年收治患者即突破千人次,连续十年保持100%床位使用率,出院患者满意度始终维持满分。从单纯门诊到住院综合治疗,从传统汤剂到多元疗法,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中大有可为。
仁心仁术暖民心 杏林春雨润无声
清晨七点的诊室门口,总能看到排队候诊的人群。面对日均80余人次的门诊量,张燕坚持“每位患者至少10分钟”的诊疗标准。为缓解就诊压力,她主动延长工作时间,把最后一位患者的诊疗时间往往延续到华灯初上。
李大爷的故事在垦利区广为流传。这位七旬老人患慢性支气管炎四十载,因经济困难几乎放弃治疗。张燕得知后背上诊疗箱上门服务,量身定制中药方剂,手把手教穴位按摩,连续四周风雨无阻复诊调理。当李大爷咳喘症状显著缓解时,握着她的手老泪纵横:“这副身板又能下地干活了!”
在她的诊室里,自费为困难患者垫付药费已成常态,手绘的饮食调养图谱塞满患者口袋,24小时畅通的医患沟通群随时解答疑问。正是这份“视病患如至亲”的医者情怀,让她的年门诊量突破2万人次,成为黄河口百姓心中“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传承薪火育桃李 岐黄之道谱新篇
“要让中医药在基层扎下深根,光靠个人力量远远不够。”作为学科带头人,张燕创建“三级传帮带”培养体系:每周四雷打不动的经典研读会,每月下乡指导基层卫生机构,每年举办多次全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她带教的12名年轻医师中,已有5人在省级技能竞赛中摘得奖项。
面对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现状,她主导建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将艾灸、穴位贴敷等6类11项“简、便、验、廉”技术送到村医手中。五年来累计培训乡镇医务人员1000余人次,推动全区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全覆盖。2024年,她带领团队助力医院跻身东营市中西医协同“旗舰”建设单位。
在国际中医药交流论坛上,这位黄河口的女中医同样绽放异彩。她主讲的“经方治疗脾胃病”专题报告,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完美融合,让世界听见基层中医的声音。从诊室到讲台,从乡村到国际,张燕用脚步丈量着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新天地。
如今,走进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中药清香与艾灸烟雾交织成独特风景。诊室墙上“大医精诚”的匾额下,张燕依然保持着开诊最早、离岗最晚的工作节奏。对她而言,患者的笑容就是最高荣誉,中医药在基层焕发的生命力,正是医者初心的最好见证。这位黄河口的“杏林使者”,仍在书写着新时代中医人的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