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曾经缺少生机与效益的盐碱地,被规划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历经数年推进,陆续吸引了近10个村庄加入,不但让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致富,而且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泉,这是记者3月2日在寿光市营里镇部分村庄发现的喜人态势。
宋光军(右)和孙俊山(左)探讨如何提高五彩椒产量和质量。
西黑冢子后村是片区第一个流转土地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并向外招租的村庄,附近宋家庄子村的“85后”宋光军和妻子成为首批入驻的“新农人”,他们租了两个大棚,常年种植五彩椒,靠勤劳智慧过上好日子。他告诉记者,五彩椒价格随市场起伏,总体不错,最贵的时候每公斤20元多,并且不愁卖,自己过去在外地租棚,后来发现西黑冢子后村的大棚园区不错,遂回乡创业,如今已在园区打拼7年了。
大棚内无刺小黄瓜长势正旺。
“这里是盐碱地,种传统作物不合适,村集体和种地的农民赚不到钱。镇上起初规划建设万亩蔬菜园区时,大家很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委托村里对外出租,既给青年人搭建创业平台,也给大家增加了收入。”据西黑冢子后村党支部书记孙俊山介绍,不仅租棚种菜的青年人发家致富,村民也找到了家门口务工的机会。吴家庄子村菜农吴德玉说,自己前些年种几亩薄地,没啥盼头,村里帮着调整或流转土地后,他自己投资建大棚种菜,随着收入提高,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南王家庄村的大棚区整齐划一。
跟种传统作物相比,农民种大棚的收入大大提高,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村庄参与进来。新建的大棚面积更大、配套更优、效益更显著。南王家庄子村党支部书记王明金说:“我们首批建设40个大棚,全部租出去了,一个大棚一年纯收入10多万元。”
昔日盐碱地变成了“聚宝盆”和招才引智的“梧桐树”,园区面积从数百亩达到上万亩,连片振兴的底盘已经铸就,营里镇在万亩蔬菜园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盐土生金、生态营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把生态作为要务来谋划,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