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帮助农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200余件,发布各类技术指导信息200余条;持续深化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2024年,转让给企业作物品种(系)、技术23个,实现成果转化质效新突破……近年来,潍坊市农科院积极探索“院地合作”“院校合作”“院企合作”以及“对口协作”融合发展新路径,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科研人才与产业人才复合、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交融上持续发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奋力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激发科研新动能
项目人才实现互提互升
创新是第一动力,合作是激发创新动力的重要催化剂。当前,科技创新呈现集聚化、融合化、协同化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知识、信息、技术、人才、政策、资金等创新资源要素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农科院科技创新团队多次前往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山农大、北大农研院等高等科研院校(所)进行业务对接,积极谈合作、招项目、引人才。2024年,市农科院与多家单位合作申报项目9项,联合申报获得各级各类奖项14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展种质创新研究是重要支撑。
发力攻坚这一核心领域,市农科院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切实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校(所)共同开展种质创新研究,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等技术加快育种进程。今年以来,共创制种质材料300余份,获得植物新品种权9项,大幅提升了种业创新发展效率。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市农科院通过深化改革,灵活人才招引模式,抢占人才先机。积极对接省农科院农作物研究员毕玉平,聘任其为“首席专家”,为市农科院发展规划、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并在学科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申报、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聘任‘首席专家’,是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市农科院科创立院、人才强院、品牌兴院的现实需要。”市农科院院长袁柳天表示,他们将继续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校(所)的合作,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为潍坊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造发展新机遇
科技成果实现“落地生金”
“瞄准企业需求,在粮油、果蔬、花卉等领域进行系统集成研究,使科研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这是市农科院推进“院企合作”的主要路径之一。截至目前,已与潍坊地区近3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指导。其中,坊子区玉泉洼田园综合体是较为典型的一家。
针对玉泉洼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市农科院提出“五个一”合作模式为其发展提供精准服务,即“一支科研队伍入驻玉泉洼、一套技术规程适配玉泉洼、一批科技成果嫁接玉泉洼、一个产业项目促动玉泉洼、一种发展模式升华玉泉洼”。
玉泉洼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赵霞说:“之前,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人才和科研力量的缺失。现在,市农科院的专家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直接来玉泉洼现场办公,蔬菜、畜牧、植保、资环各个领域的专家都有,有什么问题他们第一时间帮着解决,有什么新成果我们第一时间‘尝鲜’,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助力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市农科院还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牵头成立潍县萝卜、潍坊生姜、高油酸花生、芦笋、桃五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不同领域42名科研人员成立专家智库团队,建立线上科技助农服务平台,公开发布最新农业信息,第一时间回应企业或农户诉求,助力五大产业加快提档升级。
搭建科创新载体
区域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需要充分且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发挥地区优势,挖掘生产潜力。市农科院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开出“良方”,为区域农业跨越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走进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到小黑麦、棉花、大豆等新品种的推广,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青阜村昔日的“盐碱地”正变成今天的“丰收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土地、聚宝盆。
这一变化离不开市农科院的努力。针对潍坊市大量盐碱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市农科院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潍坊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潍坊丰瑞盐碱地高效农业研究院”,积极开展盐碱地土壤改良、耐盐碱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青阜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试验地点,通过与青阜农业综合体对接合作,先后开展芦笋、花生、棉花、果树等多个耐盐碱新品种筛选培育,把盐碱地的潜力真正开发出来。
为助力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市农科院已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科研人才与产业人才复合、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交融等与众多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