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驻老十五村工作队发挥部门职能,聚焦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大集体经济、办实事聚民心,聚力打造美丽渔村“升级版”。
夯实组织强保障,增创乡村振兴新动能。规范党组织建设,以责定人,完善激励举措,培育“领头雁”,发挥雁阵效应。一是丰富党员群众全员参与机制。党建工作围绕“三员”开展,即:村“两委”干部人手一套党政理论丛书,培养成为讲解员;党员人人参与,培养成为宣传员;群众村民户户知晓,实现落实总动员。二是细化落实成员职责备案机制。定期组织召开党员会议,树立“真抓实干”工作作风。落实履职评价办法,围绕村级事务、项目推进等,将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激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三是谋划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优先在村内致富能手、创业青年中发展党员。发展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利用春节、小长假等假期召开交流会等,吸引优秀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充实村级后备人才新鲜“血液”。开展新型渔民科技培训,提高村内养殖从业人员技能水平。邀请高校教授和省、市科研院所专家,通过举办培训班或者深入养殖池塘现场互动等形式,指导解决养殖区水质变化、疫病防控等技术难题。
调整结构求突破,塑造集体增收新优势。按照全产业链帮扶发展思路,依托村党支部领办的风帆、聚帆、锦帆三个合作社,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健全完善以一产渔业养殖、二产水产品加工、三产电商销售和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条。一是升级质传统渔业模式。提档升级养殖区配套设施,引导养殖方式从粗放天收到精细化、集约化转型,实现养殖的提质增效。二是丰富集体经济产业业态。依托村庄捕捞、养殖资源优势,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打造“老十五渔社”品牌。成功申办山东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登记证,经营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大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打造“红色电商联盟”,培养直播人才,线上销售水产品,带动全域渔民共同发展致富。三是打造渔旅融合新样板。深耕“渔文化+旅游”新业态,突出“海洋”“渔业”特色,激活美丽渔村发展“新引擎”。建设景区化村庄。实施美丽渔村乡村建设项目,发掘渔民文化,布局船屋部落等特色项目,打造船宿体验项目,建成船宿8艘,民宿6家,渔家乐1家,年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特色文旅活动“渔家有喜”在五一期间吸引游客6000余人,带动当地群众用工50余人,带动当地特色水产品销售突破20万元。融合实施渔旅项目。围绕滨海度假、休闲垂钓观光等主题,加快推进“渔海传说”特色文旅项目实施。促成老十五与垦利区农旅集团新成立东营市渔海传说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借助专业管理运营团队打造新美丽渔村,实现双赢。国庆期间,渔海传说赶海小乐园、无动力乐园、休闲垂钓、网红打卡地等入园人次近10万人,为集体增收近30万元。
实事服务聚民心,促进群众安居新和谐。为民办事服务是帮扶工作宗旨,贯彻帮扶始终。一是深入了解村情民意。通过摸实情、找问题、挖症结,切实转变解决问题的思路,搜集群众急难愁盼难题35项。二是破解群众反映难题。与派出单位、办事处、村两委商议解决民生难题21项。针对村内柏油路面损坏、生产路泥泞等问题,多方筹集资金240余万元,新建共富桥1座、混泥土路700米,修补柏油路1.5公里,碎石硬化生产路2.5公里,沿村安装绿化带隔离围栏1.5公里,民宿区亮化工程4000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针对当前村所在地附近群众无刷医保服务站就医问题,我们积极协调市区医保部门,建成村级卫生服务室,申请开通了医保账户,实现了村内群众在家门口能刷医保就医买药,尤其是解决了行动不便人群和老年人看病难题。开展义诊3次,邀请医院专家现场坐诊,为村内老人进行了慢性病咨询等服务。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群众举办广场舞、歌唱比赛等文娱活动,邀请区艺术团到村开展戏曲、吕剧等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下一步,局驻村工作队将锚定目标、细化举措、精准发力,推动美丽渔村建设进入乡村振兴发展快车道。一是理念帮扶,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引导村内群众发展精细化、多品种海水养殖,辅以精深加工和线上销售,增加综合收益。二是科技帮扶,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发挥派出部门专业技术优势,邀请专家成立科技帮扶队,到村开展技术指导,助力渔民增产增收。三是项目帮扶,变“小打小闹”为“规模效应”。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政策、项目支持,提高重点养殖区域基础设施水平,改造升级暂养大棚、加工车间项目,实施美丽渔村建设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带领群众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