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有力度,纾困解难有温度。近年来,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机制,多点发力,打通惠企利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切实成效。
作为一座因油而生的新兴工业城市,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锚定“工业大局稳、科技水平高、生态底色亮、整体竞争强”战略目标,认真落实季度企业家恳谈会、市领导常态化联系企业等政企沟通机制,面对面听取企业意见诉求,推进解决企业问题126项。创新开展“千名干部进企业、百个部门进工地”活动,建立“接诉即办、县区转办、部门协办、分办督办”问题诉求收集办理机制,高效闭环解决企业困难问题,累计走访企业7600余次,解决企业困难问题872项。每年,市委、市政府高规格表扬一批突出贡献企业家,营造尊商重商浓厚氛围。出台优秀企业家免费健康查体政策,每年拿出50万元关心关爱百亿级、行业龙头、“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的领军企业家和青年企业家身体健康。实施企业家素质能力提升行动,创新搭建“企业家大讲堂”培训平台,采取“请进来”方式,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授课,每期培训企业家200至300人;采取“走出去”方式,赴浙江、福建等先进地区开展对标学习等培训活动32期次,争取在工信部党校举办新型工业化培训班,培训企业家1100余人次。实施青年企业家培养“火炬”计划,遴选100名青年企业家,建立青年企业家导师制,开展EMBA、珠三角特训营等培训活动,着力锻造高素质新生代企业家队伍。
市行政审批局围绕“对标全国一流,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目标要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工作牵引,在改革提标、创新提效、服务提质上下功夫,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水平。今年以来,全市分领域“一窗受理”率达到100%,企业开办全程网办率达到99%。目前,国务院发布的首批13个“一件事”已全部落实到位,并选取“企业合法合规信息查询”“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企业信用修复”3个内在关联性强的“一件事”事项,在省内率先出台市级地方标准。新一批8个“一件事”中的“留学服务”已上线运行,其他“一件事”按全省统一部署推进,力争12月底前提前完成任务。省定100个“一件事”已全部落实到位,事项运行情况良好。创新推出“水产养殖”“外国人来华工作”“歇业”“地热能开发”“社会组织设立”“社会组织变更”“社会组织注销”“殡葬领域综合监管”“收养”“装饰装修”等10个东营特色的“一件事”服务场景。市政务服务大厅共进驻37个市直部门政务服务事项1658项,市县两级均设置无差别或分领域“一窗受理”窗口,进驻事项分领域“一窗受理”率100%。持续推进标准化事项梳理系统应用,网上办事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省对市考核半年指标检测时,我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8.21%,“全程网办率”92.5%。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市民政局聚焦共同富裕和民生改善,建立低保标准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自然增长机制,并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有效衔接,2020年以来连续6次大幅度提升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2024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7%、9.4%,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075元、930元,城乡差距缩小到1.16:1。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标准提高到低保标准的2倍,进一步扩大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的保障覆盖面。同时,针对重病、重残等特殊群体放宽准入门槛,推动低保救助从收入型向支出型、按户保向按人保转变。创新实施急难专项救助,设立“救急难”基金1885万元,实施商业保险参与救助模式,同一家庭年度内救助额度达到28万元。今年以来,实施急难专项救助1081人次,发放救助金320.57万元。另外,全市创新出台《东营市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运营工作指南(试行)》《关于开展社会救助“荧(营)光行”工作的实施方法》等服务类政策文件,在县级建设“枢纽型”实体化平台,在镇(街)、村(社区)设立服务站(点),统筹政府部门、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推进社会救助转型发展。目前,已建成县级“救助体”5处,镇(街)服务站17处,村(社区)服务点14处。建设市“智慧救助”系统共同富裕模块,连接部门单位、镇街、村(社区)、慈善力量、社工力量、志愿力量6种力量,将救助政策、资源、服务项目与困难群众需求精准匹配。
统一梳理定制部门政策清单12类、55项,社会服务清单9类、31项,社会需求清单9类、50项,实现个性需求“微心愿”认领,共性需求项目化帮扶。县区“救联体”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议事会商会,协同解决群众复杂性、综合性的困难问题,对个案问题进行专题会商。今年以来,启动协调机制、召开各类议事会商会20余次,对139人次特殊困难人员分类实施救助帮扶,各“救联体”已实施服务帮扶项目43个,解决困难群众服务类需求698件,开展关爱帮扶服务5万余人次,已打造县级特色服务品牌4个。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经济稳、社会稳、人心稳。今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新增就业继续保持增长。1至10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40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0.32%。市人社局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政策,减征失业保险费1.37亿元;为不裁员、少裁员的3576家企业拨付稳岗返还资金4928.48万元,稳定岗位15.15万个;创业担保贷款存量达6.7亿元,稳定扶持3300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业就业。全市人社系统不断加密招聘活动频次,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360场次,服务企业5000余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次;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累计为78家企业新招用的757名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青年等群体发放补贴113.55万元。另外,我市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1131”就业帮扶机制,联系服务率保持100%,新开发就业见习岗位3616个,累计引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2.62万人,连续6年实现净流入。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累计开发2.9万个岗位,帮扶32452名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市人社局还搭建用工保障服务平台,常态化服务1500家重点用工企业。深入实施“社区微业”行动计划,打造“安营乐业”社区20家、社区就业服务站点335个、公办和民营零工市场38家,组织线下招聘121场次、创业服务116场次、职业培训2576人次,帮助1436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