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山东 > 正文

春来繁花如雪,它们700多年从未失约

2024-10-14 11:03:29 来源: 网易潍坊 举报
0
分享到:
T + -

树覆一寸雪,香飘十里村。700多年前,两株流苏树扎根临朐县柳山镇庙山村。每年仲春时节,两株流苏树总会捧出满树繁花,如覆霜盖雪,几百年来从未失约。700多年后,两株古树成为“网红”,当地办起了流苏文化节,建起了流苏产业园,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日前,记者入村进行了探访。

流苏树上的红绸寄托着村民的祝福和祈愿。

两株流苏相扶相携

守望村庄700余年

农历九月近半,庙山村西的流苏文化广场晒满了“秋”,玉米、大豆、红豆、地瓜干摆得满满当当,村民们或给玉米脱粒或拍打着豆荚,或翻晒地瓜干,收获着劳动果实。广场东南,两株高大挺拔的流苏树静静伫立,树下老人闲坐,树上雀鸟啁啾,守望着山村平淡而安稳的幸福。

两株流苏树一东一西排列,其主干粗壮有力,两人难以环抱,四散的枝干俊秀飘逸,细密的枝叶层层叠叠,在高处交叉“牵手”,阵风吹过,发出窸窣的摩擦声,如两人在低声轻语,因此它们也有“夫妻树”的美誉。

庙山村这两株流苏树与村子同龄,关于它的故事靠着村民们口口相传流传了下来。全村525户1868口人,多半都姓张,相传古树即是本村张氏先祖栽植。

53岁的村干部张敬元多年来致力于村史、张氏族谱的考证与编撰。据他介绍,村内张氏先祖系元末明初一员武将,为躲避战乱,自河北迁居山东。离家时,他从老家带来了三株流苏盆景,以解思乡之情。后盆景传至第五代张化露。张化露精于医术,其眼科疾病诊治技艺闻名十里八乡。他喜欢侍弄花草,对祖辈传下来的流苏盆景格外钟爱,视若珍宝。明洪武年间,张化露去世后,家人将三株流苏移栽至其坟前。

自初栽植起算来,两株古树树龄已有700余年。

流苏文化广场上建设了孝文化雕塑,右一为张化露。

村民自发爱树护树

传奇故事道不尽

时序更迭,虽饱经岁月洗礼,在世代村民的爱护之下,三株流苏树茁壮成长。张敬元讲述了两个流传下来的小故事:明万历年间,天气大旱,村民吃水成了问题,家家户户还是挤出水来浇灌流苏树;清咸丰年间蝗灾蔓延,村民们昼夜轮值,在古树周围点起柴草,以浓烟驱赶蝗虫,其得以安然度过灾情。

天有不测风云。1944年春,一伙伪军在庙山村驻扎,因修建炮楼缺少木材,便准备砍伐这三株流苏树。村民们听闻义愤填膺,男女老少手持镰刀、镢头、铁锨等农具,围成人墙与他们对抗。伪军砍伐了一株流苏树后狼狈逃窜,另外两株幸免于难,得以留存至今。

关于古树的故事,张敬元听老一辈讲述了很多,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988年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天是农历十月初一,我们这有给先辈上坟的习俗,那天正好刮大风。”张敬元回忆,当时古树所在位置是一片墓地和场院,周围堆放了许多柴草,纸钱燃烧的火星引燃了柴草,很快形成了熊熊大火,两株流苏树也被火光包围。村里通过广播召集村民前去救火,张敬元扛着农具赶了过去。

众人齐心协力,大火逐渐熄灭了。让大家感到奇怪的是,周围的柴草都化为灰烬,两株流苏树却完好无损,树下的柴草也未被引燃。“大家都感到很神奇,自此之后,村民们对于它的敬仰和崇拜又多了一层。”张敬元说,逢年过节时,村民会自发在周围进行祭祀,还会挂上红绸祈愿风调雨顺、家人安康。

后来,村里在流苏树旁建设了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地,此后将广场进行扩建,并命名为“庙山流苏文化广场”。为了保护好古树,当地用钢材对古树的下垂枝干进行了固定支撑,围绕树干建起了围栏,并垫高了根系周围土层,确保它们能够健康生长。

老人与古树对望。

当地办起流苏节

农文旅融合产业兴

流苏树因在农历四月开花,在当地常被称为“四月雪”。它比杏花、桃花、梨花开花略迟,开花时,花儿虽小却十分浓密,洁白的流苏花挂满枝头,如覆霜盖雪一般,有诗歌这样吟咏:“清明节后雪纷纷,漫天鹅毛下凡尘”。十分贴切。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这两株流苏树盛开时的姿容被更多人知晓,大家专程到村里来一睹它们的“盛世美颜”。自2015年起,柳山镇政府在庙山村举办流苏文化艺术节。

2016年,流苏文化产业园落户庙山村,流苏树苗培育、观光游览、休闲采摘等成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如今,由镇政府、村集体、农户三方参与,投资1000多万元的瓜菜产业园已经形成规模,逐步走上了村集体、农户增收,村容村貌蝶变升级的全面乡村振兴之路。

夏天 本文来源:网易潍坊 责任编辑:刘东_wf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 加载更多新闻

【TED】怎么就你减肥比别人难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