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大陆海岸线北起潮河河口,南至小清河向北一侧,呈弧形曲线状,总长463.51千米,所辖海域面积6108平方公里,海岸类型属淤积型泥沙质平原海岸。近年来,东营市坚持“改善海洋生态就是发展海洋生产力”理念,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聚力恢复海洋生态功能,为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打下坚实生态基础。
坚持法治引航,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市政府颁布实施《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坚持依法依规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编制印发《东营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东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洋保护与功能区划专项规划》,严格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将全市域划分为黄河口国家公园、海洋生态修复区、滨海生态修复区等五个分区,为实行差异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指引。
强化陆海统筹,推进修复项目建设。实施总投资12.74亿元的4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东营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实现滨海湿地修复2197公顷、退养还滩549.57公顷、修复生态岸线5.33千米,修复案例先后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国际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案例;2021年东营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现滨海湿地修复2340公顷、退养还滩129公顷、修复生态岸线12.82千米,为黄河入海口区域潮上带滩涂打造“生态长城”;2023年东营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计划修复盐地碱蓬和海草床1243公顷、构建生态牡蛎礁体2364公顷,目前已完成总任务量的90%。东部滨海盐地碱蓬修复提升工程项目,在600公顷修复区内实施2轮播种、1轮补种,种植密度保持在40株/平方米,打造渤海之滨靓丽风景带。
保护生态安全,攻坚治理互花米草。坚持高位推动,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防治专班,对全市互花米草现状进行摸底建库,联合中科院开展入侵机制与治理技术科研攻关,探索形成“刈割+翻耕”“刈割+挖埋”等科学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全域分区分段除治,累计治理互花米草10547.4公顷,第二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目前,持续加大互花米草巩固治理力度,强化入海河流岸坡、渔业养殖沟渠、近海联通湿地等区域动态排查,定期开展地表植株清零行动,综合治理率已达95%,治理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聚焦系统监管,巩固保护修复成效。加强海洋生态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湾长制”,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近岸海域水质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推进海上油气项目用海管理,制定海上油气项目用海管理问题分类处置实施方案,针对1063个图斑及滩海管道项目,逐一开展用海核查、用海手续办理等工作,提升全市油气开发用海监管水平。严格围填海行为管控,对2408宗用海项目开展全覆盖现场监管,未发现新增违法违规用海行为。截至目前,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56.22%,位居全省首位。
加强科技支撑,赋能海洋生态保护。深化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科研合作,开展陆海统筹污染防治、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加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开展枯水期海水入侵和滨海土壤盐渍化监测,科学预警海洋生态潜在风险。加快推进海洋碳汇研究,完成全市首笔海洋碳汇交易,转让碳汇量169.57吨,专项用于宁波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替代性修复;积极开展支脉河口盐沼碳储量调查,同步建设黄河三角洲海洋碳汇示范区,加速“蓝碳”潜能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