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法治政府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市农业农村局专场,邀请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英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刘鲁闽,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总支委员、副主任王云涛,市农业农村局政策与改革科负责人毕作庆,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王英明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安排部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一、认真履职尽责,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发布政务服务事项21项,所有依申请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实现了一窗受理、全程网办。二是强化合法性审查。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所有规范性文件、政策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全部开展合法性审查。2023年,我局《依法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案例获评全市合法性审查工作十大典型案例。三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扎实做好政务公开和“12345”政务服务热线、行风热线、网上民声工作,及时回应社会诉求,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每年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各类信息700余条。
二、坚持公正文明,着力提升执法效能。一是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政企行”阳光执法监督、“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依法公示执法信息,全部推行信用监管,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二是强化重点领域执法监管。围绕农业投入品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重点监管领域,组织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绿箭护农安”等专项执法行动,有效保障了农资市场秩序稳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先后获评全省“稳粮保供”先进集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先进市等荣誉称号。三是保障农业领域安全大局。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修订完善农机安全、疫病防控等领域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农机安全应急演练,提高涉农突发事件应对水平。
三、推动提质赋能,聚力打造和美乡村。一是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农村承包地细碎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试点任务以及农村产权交易进驻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激发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活力。二是聚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卫生厕所覆盖率95%,建成省市级和美乡村310个,覆盖率居全省前列。三是着力提升乡村善治水平。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群众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仲裁调解机构实现全覆盖,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3个,省级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6个,市级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60个。
四、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升普法实效。一是不断强化普法责任落实。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及时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计划,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一线,抓好普法责任落实。二是广泛开展法治宣教。组织开展“宪法进乡村”“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等活动,充分运用山东乡村广播、东营日报等媒体渠道刊播以案释法等典型案例,每年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法治信息90余条。三是扎实推进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目前,全市已登记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1476户,覆盖了全市90%的涉农村居,力争到2025年,全市所有涉农村居全面完成示范户培育,有效解决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答记者问:
1.黄三角早报记者:
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请问,今年以来,在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护航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鲁闽: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综合执法部门强化农资市场监管,陆续开展了春季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绿剑护农安”农业执法行动、“3·15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普法宣传”等活动,打出一套连续有力的农业综合执法“组合拳”,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净化农资市场,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开展春季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以玉米、大豆、水稻和蔬菜等作物种子为重点,选择种子集中交易市场、经营门店和网络电商销售平台进行检查和样品抽检。全市共检查种子生产经营主体210家次,抽检样品27批次,查获假种子22吨,一起涉嫌销售假种子案件已移交司法部门。
二是开展“绿剑护农安”农业执法行动。聚焦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时节、重点环节、关键主体、关键产品,集中力量严厉打击坑农害农、危害粮食安全违法行为。强化查源头、端窝点、斩链条,加大检查抽检力度,深挖案件线索。今年上半年,全市出动执法人员1041人次,检查经营门店331家次,办理涉农案件18起,罚款53.29万元,没收违法财物货值23.86万元。
三是开展3·15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民法典宣传月”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普法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民法典》《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农村学法用法教育,有效提升了农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能力,引导广大农民依法开展生产经营,依法保护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农村领域在市场准入、权益保护、合规经营等方面的营商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2.鲁中晨报记者: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畜禽产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请问,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禽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云涛:
肉蛋奶是市民“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市畜牧工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稳产保供、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三大主责主业,保障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2023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84.46万吨,同比增长6.53%;连续25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一是扛牢疫病防控责任。常态化开展“大清洗、大消毒”,根据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及时发布防控技术要点指南,指导从业主体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全力抓好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做到了应免尽免。全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是强化疫病日常监测排查。聚焦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炭疽等重点病种,针对生产密集、流通活跃、风险集中的重点区域,持续开展动物疫病风险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今年以来,累计监测场所712处、抽检样品2.04万份,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省有关规定标准。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保持平稳。
三是抓住动物检疫关键环节。组织开展“动物卫生深化年”等活动,配强官方兽医队伍,严把养殖和屠宰两大关口,依法开展产地和屠宰检疫。今年以来,检疫动物1.02亿头只,肉类产品19.16万吨。
四是开展常态化质量安全整治。盯紧“瘦肉精”、兽用抗菌药及兽药残留、生猪屠宰三大领域,组织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抽检、监督抽检和快速检测,检测结果均为合格,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于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请问我市采取哪些举措,来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毕作庆:
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2020年,我市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180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经济运行机制,为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21年以来,我市持续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维护了农民权益。
一是拓展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深入挖掘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创新“股权+”、“土地经营权+”等抵押担保模式,累计实现农村集体股权质押贷款2.42亿元、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7.02亿元,以金融活水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二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带农富民”新机制。推进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了“订单农业+二次分红”、“租金+股金+薪金”等与农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鼓励农户以土地、房屋、资金、劳务等生产要素入股,使其真正成为产业链、价值链的参与者和受益人。截止2023年底,全市消除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8.9%,累计实现分红8.25亿元,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三是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权益。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全市流转家庭承包地132.2万亩,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60.5%,通过“三权分置”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城乡双向流动,增加农民土地收益。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通过出租、转让、有偿使用等方式盘活闲置农房和宅基地1.14万宗,实现增收7077万元,培育“宅基地+家庭作坊”“宅基地+民宿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赋予了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